八十年代開花,九十年代結果,什麼事都醞釀於七十年代……

由北島、李陀主編,匯集了陳丹青、王安憶、閻連科、阿城等作家對上世紀七○年代回憶性文字的《七十年代》一書,繼去年底在香港由牛津出版社推出繁體中文版之後,日前也由北京三聯書店推出了簡體版。洋洋灑灑近50萬字的此書,首印量兩萬本,以銷售及話題的熱度看來,應該極有可能繼續加印。

從知青到政治犯

《七十年代》收錄了30篇文章,是一群知識分子對「七十年代」的集體追憶和回顧。主編之一、目前身為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的李陀表示,編著此書的最大意義是「讓昨天在文字中生動地復活,讓昨天在閱讀中展現,讓今天的人直接和昨天對話」。

撰稿的30位作家,包括創辦《今天》的北島、偷偷收聽台港「敵臺」廣播的阿城、「偷書」的朱正琳、曾作海盜的鄧剛、畫《西藏組畫》的陳丹青、當年北京地下讀書沙龍的徐浩淵、「太陽總隊」的張郎郎,也有參加過四五學運並身為群眾談判代表的趙世堅;另外,還有工人蔡翔、也有農民高默波和閻連科等等。李陀在序言中表示,編輯此書與懷舊無關,而是想要借重這些文字來強調歷史記憶的重要,尤其是在這樣一個不在乎有沒有昨天的時代。

李陀在接受《新京報》的採訪中提及當初和北島編輯此書的緣起,那是《今天》雜誌在九十年代做的一個〈今天舊話〉欄目,阿城、張郎郎、多多等人都寫了回憶文章,內容大部分都是關於七十年代的,後來他和北島都覺得七十年代很特殊也有意思,那十年是一個「歷史的夾縫」,而《七十年代》一書可以看成是這個「舊話」的繼續。

也有人認為,這本書的出版和前年作家查建英出版的《八十年代訪談錄》有關。該書是由查建英訪談許多重要文化人在八○年代的回憶,引起書市不小的熱潮。事實上,兩本書的人物有不少重複,且都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不願被偶像化的知識分子

這一群作者當年可以說從懵懵懂懂的少年時期,一步跨入了一個罕見的歷史夾縫當中,當他們走出七○年代後,也長成為20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且至今仍引起很多爭議的一個群體,然而其中有許多人如今已經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了,新書出版之後,也引起了許多媒體好奇的探問。針對此李陀表示,看似消失未必就是「缺席」,其實他們有些人在埋頭做學問,有些人在傾心寫作,還有些人,根本就不喜歡被炒作,被「偶像化」,李陀認為對於一個知識分子來說,「公眾視野」沒有那麼重要,他還說,「如果人人都成了余秋雨,那還有知識界嗎?」

也因此,這本以特別的文體來討論「我們的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知識分子」的書在今日顯得別具意義。李陀希望《七十年代》能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知識分子史」的研究角度,讓更多人從這樣的視角,去回顧和評價知識分子在世紀之交這一段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貢獻和問題。

正如印在《七十年代》腰封上的一句話:「八十年代開花,九十年代結果,什麼事都醞釀於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即使已經過去數十年,然而歷史卻是不能抹滅的。這句話出自此書作者之一、北京大學教授李零,他回首當年,他頗有感慨地說:「歷史是一種選擇性的記憶,忘掉的東西肯定比記住的東西多。我們扔掉了一些東西,又留下一些東西,埋掉一些東西又挖出一些東西,而歷史搖擺於二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