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開通的北京地鐵4號線是中國第一條吸引社會投資建設運營的地鐵線。4號線實行特許經營,無疑是軌道交通民營化改革的有益嘗試。
4號線民營化改革雖有破冰意義,在運營環節引入市場競爭,實行民營化固然方向正確,但同時,政府通過下屬國有公司控股地鐵企業,這顯然與實行民營化的初衷──引入市場競爭,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還有距離。
其實政府保障公共交通系統的安全和確保其公益性,靠得不是直接控股,而是要靠監管。政府監管部門理想化地希望通過票價的定期協商,來控制運營公司的利潤率,但同時,政府控股企業,則意味著政府也成了利益相關人,政府能否展開獨立監管,嚴格核算成本將是一個問題。
作為壟斷行業的地鐵交通系統,其進行改革的目標是提高效率,而加強監管和民營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正確的思路應該是:政府只充當建設預 算的提供者;建設環節要開放,真正引入市場競爭;運營環節要在招標的基礎上實行特許經營,
引入市場競爭、進行特許經營的改革方向毫無疑問是對的,關鍵是如何引入市場競爭,什麼才算是引入了市場競爭,如何對獲得特許經營權的公司進行有效的監管,如何設計出一個高效、合理、雙贏、可持續的激勵約束機制。4號線經營的創新,還有繼續探討的必要。
(摘錄自《新京報》2009-09-30,原題:「地鐵特許經營:體制創新仍有空間」)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