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台灣的同人誌展,不外乎以同人誌的漫畫作品、同人玩家製作的周邊商品,以及愛好角色扮演的玩家為主軸。2000年後,同人誌展初次邀請日本聲優參與活動與演唱,讓同人展加入了不同的元素,爾後的活動中也不乏動畫家、同人誌漫畫家、插畫家,或動畫歌手的參與,讓同人誌展成為動漫產業「吸金」的盛事。

大陸動漫由官方力推

大陸動漫政策受《5155工程》、《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影響,在90年代後產生很多動漫基地。但所謂的同人誌展,多為官方色彩的動漫展覽會、動漫節,在各個動漫基地、大都市籌辦,內容多以具官方色彩的業者交流、台灣西進漫畫家的簽名會和角色扮演比賽為主。迷群的交流大致僅在單一層次而已,與台灣的同人誌展的「文化互動氛圍」比較,還有段距離。

近年,大陸動漫節也逐步國際化,不少日本、歐美的漫畫家受邀參加,去年10月廣州「穗港澳」動漫節也開始有動畫歌手參與演出。今年10月,台灣同人誌展籌辦業者首度受邀協辦中秋期間的上海國際動漫節,將台灣的經驗引入。

文化創意是動漫根基

大陸的動漫是一種計畫性的規模發展,雖然有其必要性,然而文創上的「內容」更是決勝的關鍵。台灣90年代後知名漫畫家的西進,在內容思想與文化上的突破,早已被內地熟知。同人誌所代表的是庶民性與在地性,本土布袋戲(布布)文化的衍生便是明證。

台灣同人的表現頗為日化,近年也有插畫家反攻日本市場,獲得不錯成績,大陸必須重視日本動漫產業,也因此想要緊抓台灣經驗。台灣的同人不須妄自菲薄,儘管動畫代工已被對岸超越,但深植的「文化性」卻是難以動搖的根基,博學與多聞仍是文化人持續學習、蛻化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