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證的全名為「普通股認購(售)權證」,顧名思義,權證有認購與認售兩種。簡單來說,權證就是買一個權利,是一種買進或賣出股票的權利,是花小錢買一個未來可能賺大錢的希望。以認購權證來講,投資人付出權利金持有該權證後,就有權在某一特定期間或特定時點,按一定履約價格,向發行人買進一定數量的特定標的股票。反之,認售權證是投資人有權於約定的時間點或某段時間內,以履約價將標的證券賣給發行者。

權證係以每單位來交易,每張為1,000單位。買權證付的是權利金,而不是股票價格。舉例來說,國泰金昨日收盤57.5元,買一張國泰金股票要5萬7千5百元,但若買一張權證,花不到2千元,就可以買到國泰金的買賣權利。當權證到期時,投資人履約的權利就結束了,因此權證價值隨時間消逝而遞減。如果投資人買的是認購權證,標的股票股價下跌時,認購權證的價格會跟著下跌,如果買的是認售權證,標的股票股價上漲時,認售權證的價格反而下跌。

隨著新興投資商品及衍生性商品持續推出,投資人有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好好利用,對投資人的投資報酬率而言,差別可是非常大。以權證而言,雖然在台灣已交易多年,但制度面到今年逐漸趨於更完善,證交所也稱今年是台灣的「權證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