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周二公布,由高錕(Charles Kao)、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等三人共享,因為他們的成就是今天網路世界的碁石,是資訊科技革命上的先鋒。
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說是由3人努力,達成2大成果,匯聚成1個獎項。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獎勵兩項科學成就,有助打造今天網路世界的基礎。」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表示:「他們給日常生活創造許多實際的革新,並給科學探索帶來新工具。」
兩大科學成就之一是光纖的發明。被稱為光纖之父的美籍華人高錕,1965年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資訊傳遞,能帶來一場通訊革命。自第一條純光纖面世後4年,就建構出今年通訊世界的基礎。委員會指從此「文字、音樂、影像和視訊在剎那間就能傳遍全球。」
有了舞台,自然需要演員。博伊爾和史密斯兩位美籍科學家的貢獻是發明電荷耦合器(Charge Coupled Devices;CCD),它是半導體元件,用來接受光學影像,再把它轉化成電子訊號,是影像的主要輸入裝置。
委員會形容CCD「徹底改變了攝影技術,因為光線能被電子裝置攝取而取代底片地位。」而且這技術除了用在數位相機等電子產品外,還用在顯微手術等醫療設備上發揮作用。
兩大成就結合之下,才讓現在的網路世界色彩繽紛。因此這三位物理獎得主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4,570萬台幣)的獎金。
委員會打趣地說,若把全球舖設的光纖連在一起,長度逾10億公里,足夠還繞地球2.5萬次,而且目前光纖的舖設,還以每小時數千公里的速度在增長,顯示其重要性有增無減。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