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六日揭曉,由三位光電科學領域的大師同膺殊榮:有「光纖之父」美譽的美、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見右圖,路透),發明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的美、加籍科學家韋拉德.波伊爾(Willard S. Boyle)與美籍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高錕兼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身分。
高錕將獲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台幣四六二○萬元)獎金的半數,另外半數由波伊爾與史密斯均分。
高錕是第八位戴上諾貝爾桂冠的中研院士,他現年七十五歲,一九三三年十一月生於中國上海,後來負笈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畢業後進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的標準通訊實驗室,一九六六年發表開創性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從此開啟人類的「光通訊」世代。
高錕提出光導纖維通訊的基本原理,建議使用玻璃纖維作為通訊導體,大幅延長傳輸距離。今日世人能享有無遠弗屆的「資訊高速公路」,都要感謝他的高瞻遠矚。不過高錕近年罹患老年失智症,恐已忘卻自己的崇高成就,令人不勝唏噓。
波伊爾與史密斯也都是科技界耆宿,分別高齡八十五歲與七十九歲。一九六九年兩人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共事時,發明了集光電轉換、訊號貯存與讀取三大功能於一身的電荷耦合元件。這種將光學影像轉變成數位訊號的積體電路,後來成為數位攝影和天文觀測不可或缺的利器。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光纖通訊與電荷耦合元件為今日的網絡化社會奠定發展基礎,相關的創新發明深刻影響人類生活,也讓尖端的科學研究與探測工作如虎添翼。(相關新聞刊A2)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