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輿論掀起一股抓肥貓潮,吾人認為應明辨是非、適可而止,不應無限上綱。今年四月十八日《工商時報》社論已經對肥貓遭曲解的現象提出警示,該文指出肥貓原指接受政府紓困企業的經營者一方面向政府要錢,卻同時坐領高薪奢華過日的不合理現象,這些肥貓才是民眾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然而經過曲解的肥貓變成從公家機關退休後轉任私人機構而同時支領兩份收入的人士,所以出現許多「企業肥貓」、「政府肥貓」,甚至連「教育肥貓」都出現了,這種偏差的指控最後會落在所有人身上,何以見得?試問有幾個人光靠一份退休金就可以安心養老?很多還沒退休的都要兼職才能養家,何況是退休人員!既然如此,領退休金又有其他工作收入,則人人都是肥貓,顯然與肥貓原意相去甚遠。

而且這樣的曲解完全忽略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多數領退休金的人還有工作能力,而且退休轉任其他機構還能延續經歷的傳承,對整個相關產業有著正面的助益,吾人實應珍惜這樣的變化。無論是企業或政府,甚至是教育界,公、私立機構的轉任現象只要不涉及官商勾結或包庇,其實是有利於兩種部門的合作,為政府和民眾創造雙贏。無限上綱的貼肥貓標籤,實非全民之福。

因此,筆者呼籲媒體或國會議員,請不要再將肥貓的定義曲解下去了,否則誤導了民眾視聽,甚至訂立出偏差的法律,搞得大家都是肥貓,徒增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