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八風災後,地質、工程、生態等領域的專家所重視的主要是地質是否穩定、公共建設是否強固、耕作方式是否符合生態要求之類,卻似乎忽略山區溪流中處處可見的攔砂壩。風災後,筆者專程到曾文水庫流域勘查受災情況,目睹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的崩塌,而遭攔砂壩攔截的千萬噸計的土石佈滿、拓寬並抬高溪床,景象讓人怵目驚心!

水庫上游興建攔砂壩主要是截住上游土石,然壩體固然在上游攔住了土石,但越來越多土石堆積,於是無法往下移動的土石向河岸兩邊推擠,讓溪床越來越寬,平常水流潛入土石遍佈的河床。乍看是毫無生機的乾溪,但一逢大雨,水勢立即湧過鋪蓋的土石,並向兩側山壁沖刷,造成崩塌,土石再擠壓溪岸,坍方交互產生,惡性循環。攔砂壩在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暴風雨後就讓土石高過壩體,這時它的功能已無法發揮,於是土石就會繼續往下流動,即使再多的攔砂壩,最後還是會逐步沖到下游。

攔砂壩的興建造成了幾項影響:首先是限縮上游地區居民的生產形態,讓耕作收入銳減,如果沒有合理的回饋,居民的生計堪慮;其次是破壞溪流地質、影響水流動向,造成處處的崩塌與土石流災害,對於水源也已產生影響;由荖濃溪、楠梓仙溪進行的「越域引水」計畫,就是肇因於曾文溪流日漸枯竭。

再者,攔砂壩讓整條溪床抬高,沿岸的聚落、農田土地因此更容易遭到土石淹過;還有對於生態的影響是壩體的建設形成溪床極大的高度落差與上下的阻隔,大多有迴游習性的溪中魚類,只能宣告絕跡,旱季覆蓋溪床的土石與雨季奔騰而過的水流,讓水生植物、昆蟲難以生存,所以攔砂壩一出現,幾乎可以斷定溪流生態已經走向死亡。

依據鄒族人的記憶,曾文溪上游在攔砂壩尚未興建之前,溪裡的高身鯝魚、苦花、溪石斑、鱸鰻、爬岩鰍與溪蟹、溪蝦等多樣性生物數量極豐富,各種水鳥也經常低飛於溪床或潛入溪流覓食;不過現在只剩少數生命力頑強的苦花、溪石斑、溪蝦苟延殘喘。如果繼續讓攔砂壩留在溪中,不久之後牠們大概也難以存活。

截土石是否有更好的策略呢?如在土石進入水庫前藉由攔截與疏濬的方式取代(可以藉此獲取源源不絕的砂石),這樣的技術已經研發出來嗎?據報導,美國近年來為了生態的緣故,陸續撤除了一些河流的壩體,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台灣山勢高峻,溪床高度落差極大,因此溪流的土石量原本就大,但是攔阻於上游就是最好的做法嗎?或者它僅是消極的、短視的操作?受災之後,這也該是認真檢討攔砂壩存廢的時候了。

(作者浦忠成為考試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