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高導熱、高電絕緣的氮化鋁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被視為材料界的明日之星。由於成本高、產量少,一向仰賴進口貨。國立成功大學研發出可降低成本三成的獨家技術,六日與廠商簽約投資生產,產學攜手催生台灣的氮化鋁產業,創下大學與民間企業合資量產首例,預估未來十年,成大可獲一億以上的權利金。
負責研發的成大化工系教授鍾賢龍表示,氮化鋁是具有高熱導、高電絕緣、低熱膨脹及低介電等特色的陶瓷材料,在電子、光電、半導體、機械及冶金方面之應用備受矚目;特別在同時需要高導熱與高電絕緣的應用方面,被認為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
目前台灣使用的氮化鋁,均仰賴國外進口,主要進口國家是日本。成大化工系教授鍾賢龍團隊,終於開發出較傳統氮化鋁技術成本更低、製程更快的新技術,並已獲得國內外獲得多項專利,可應用在解決LED散熱問題上,有助提升台灣高功率LED在照明、路燈及背光模組產業的競爭優勢。
該項新技術昨天由計畫主持人成大副校長黃煌煇與金鋁公司董事長張鴻灝代表簽約,雙方除將投資總金額三千萬元在台生產氮化鋁外,成大還以技術入股方式擁有一八%技術股權。
黃煌煇說,這項投資是行政院國科會「創新產學平台跨領域計畫」的計畫之一,也是成大獲得的六項創新技術子計畫之一,屬於氮化鋁創新技術生產開發。未來成大還將再與八家公司投資合作,半年內將有兩個投資案簽約。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