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研院院士、大陸中科院院士高錕,與加拿大裔美國人鮑以爾(Willard Boyle)和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Smith)3人,共同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讚揚高錕在光纖傳導研究的成果,成就了現代通訊網絡的基礎,3人共享140萬美元獎金。

高錕有「光纖之父」的美譽,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在光的應用,研究光在光纖中的傳播。

1966年,高錕發表了一篇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論文,以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資訊傳遞,可以讓光在光纖中傳播遠超過100公里,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

光纖在通訊領域上的應用跟人們目前的生活應用已是密不可分,這項研究為人類打開光導新紀元的大門,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

第6位華裔物理獎得主

高錕也因此獲得了愛迪生電信獎、馬可尼國際獎、貝爾獎、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和光電子學獎金等榮譽,如今更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與崔琦之後,第六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再加上李遠哲、錢永健和高行健,則成為第9位戴上諾貝爾桂冠的傑出華裔人士。

日前高錕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說,「我心裡覺得一個人有這樣子的好運,能夠做一件以前所沒有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我感覺很滿足。」

75歲的高錕出生上海,父親是律師,家境還算富裕。高錕年輕時對化學最有興趣,嘗試自製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和,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後往樓下扔,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路人。

中學時就讀香港聖約瑟書院,未畢業就前往英國留學,先後取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他在1966年表論文,首度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訊息傳遞,奠定光纖之父地位,1987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這名德高望重的光纖之父,今年初卻傳出患了老人痴呆症。不過高錕妻子黃美芸澄清說,高錕「老人家記性差」,時而忘記鎖匙或書本放在哪裡,但情況輕微,夫婦二人每天仍然打網球,高錕更獨自外出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