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形勢的變化頗為迅速,幾個月前,談到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多數政治觀察者還認為國民黨的贏面較大,在扁案的衝擊下,民進黨很可能遭遇三連敗。如今,在八八水災後續效應和諸多縣市國民黨陣營出現分裂的情況下,國民黨的選情並不看好。說的再遠一點,明年5個直轄市市長的選舉更具指標作用,選舉的成敗對兩黨將產生更大的衝擊,如果推不出足夠份量的人選,國民黨的直轄市長選情也未必樂觀。

在內憂之外,政府也會面對越來越大的外部壓力。達賴與熱比婭的問題已經過去,損害也得到控管,但是兩岸間真正的大問題才正開始浮上檯面,那就是兩岸間的政治議題。

「先易後難」與「先經濟、後政治」是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所一再宣示的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本來並無大錯,只不過時勢的發展和現實政治的複雜,已不是光憑這個原則就能處理的。一方面,經濟與政治本就難以一刀切開,一年多來兩岸所商談與接觸的經貿議題,無一不和政治發生關係,只是雙方技巧性的暫時繞過。至於經貿議題以外,如台灣參加世衛大會的議題,根本首先是個政治問題。可見,「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已經無法全面應對當前兩岸的情勢。

再者,大陸當局已一再拋出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定等議題,要求台灣面對。這些問題無不牽涉到兩岸的政治定位以及政治走向,處理起來固然相當艱難,卻也終究無法迴避。許多學者也指出,兩岸關係若想進一步發展,即使是在經貿議題的層次,也必須先解決兩岸的政治定位。顯然,「先易後難」這種「摸著石頭過河」式的兩岸和解路徑,已經難以為繼。

更複雜的問題是,「內憂」與「外患」還將產生連動關係。國民黨如果接連敗選,即使地方選舉牽涉因素十分眾多,民進黨勢必仍會將之詮釋為「民眾唾棄親中路線」,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產生更大的牽制作用。藍綠兩黨在兩岸政治定位與走向的問題上,分歧甚大而對話極難,一個跛腳的國民黨政權將更不願碰觸兩岸的政治議題,更容易屈從於綠營的政治壓力。如果這種狀況發生,對大陸當局來說,顯然是兩岸關係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如此則勢將牽動中共對台政策的調整,使兩岸關係的變數更為增加。

即使是堅持「先經濟、後政治」的路徑,我們都得在「政治議題」上做好準備,這不僅是因為形勢迫人,更是因為作為較弱勢的一方,我們必須有更充足的準備、更高的內部共識,甚至更為主動出擊。而所謂做好準備,不只是政府官員和智庫關起門來研究,還要鼓勵民間的討論與參與,積極的推動朝野間的建設性對話。這陣子兩位前後任行政院長劉兆玄、吳敦義都提到了兩岸政治對話與協商的問題,顯示我們的領導階層是認識到這個大形勢的,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認識化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