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七日宣布二○○九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由三位對核糖體(ribosome)構造與功能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學者共享殊榮,分別是:印度裔美國籍的文卡特拉曼.拉瑪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的湯瑪斯.史泰茲(Thomas A. Steitz)與以色列的艾達‧尤娜斯(Ada E. Yonath)。

拉瑪克里希南現年五十七歲,任職英國劍橋的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史泰茲現年六十九歲,是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教授。尤娜斯現年七十歲,任教位於以色列雷荷弗特的魏茲曼科學研究院。

「蛋白質製造廠」 研發抗生素焦點

核糖體是所有生物細胞都有的一種胞器(organelle),主要成分是四○%的蛋白質與六○%的核糖核酸(RNA),由一大一小兩個次體(subunit)組成,或游離在細胞質之中,或附著於內質網的膜上。

核糖體與生命的運作息息相關,它利用去氧核糖核酸(DNA)與RNA的資訊,合成生物體進行各種化學作用不可或缺的蛋白質,因此有「蛋白質合成工廠」之稱。由於核糖體見諸所有細菌,因此近年來也成為製藥業研發抗生素的焦點。

尤娜斯 精進X射線晶體繞射技術

拉瑪克里希南等三位學者貢獻在於,運用精益求精的X射線晶體繞射技術,觀察與測定核糖體晶體內原子的排列,建構三D立體模型,從原子層面理解蛋白質合成的運作方式。三位學者在二○○○年八、九月間不約而同發表論文,昭示核糖體研究進入新境界。

史泰茲 解決X射線繞射相位問題

核糖體的分子結構極為複雜,早年學界認定根本不可能以X射線測定其結構,但尤娜斯在一九七○年代晚期獨排眾議,展開這項艱苦的工作,以廿年時間不斷純化核糖體晶體,精進繞射技術。

拉瑪克里希南 讓蛋白質合成不出錯

史泰茲的貢獻在於解決X射線繞射的相位問題,定出射線的相位角,並且觀察蛋白質合成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拉瑪克里希南解析核糖體小次體的結構時發現,其RNA具有所謂的「分子尺」功能,確保蛋白質合成過程不會出錯。

三位學者將均分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六二○萬元)獎金,並將於十二月十日諾貝爾忌辰當天,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