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研究核糖體結構及功能的科學家,成大校長賴明詔指出,核糖體是細胞製造蛋白質的產生器,所有細胞蛋白質都由此製造,科學家透過核糖體運作機制的研究,找出可以治療疾病的抗生素。
核糖體被科學家喻為「蛋白質的製造工廠」,是RNA變成蛋白質的地方,沒有核糖體,就不會有生命現象。國內相關學者認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研究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家,並不意外。這個題目本來就被認為很有潛力,跟幹細胞等研究排隊等著諾貝爾獎肯定。
賴明詔表示,人體和細菌的核糖體不同,如果找到可以破壞細菌核糖體運作機制的抗生素,細菌即無法產生蛋白質而死亡,發揮治療疾病的功能,而且不會危及人體細胞產生蛋白質的正常運作。
相關學者也指出,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是非常基礎的生物化學研究,也是教科書常見內容,但國內較少人從事這方面研究。
三位新科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泰茲曾在二○○七年於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所慶時,應邀台來台訪問,與國內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