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華語片交出什麼樣的成績,金馬獎也就只能交出什麼樣的入圍名單,既不能為了爭取更多明星出席頒獎典禮而放水,也無法為徒具氣勢的大片找出更多的內涵。
評審一致性提升
金馬獎是華語影壇最具權威的獎項,雖然每年為了追求公信力而不斷修改評審制度,讓每年的給獎方向不停地遊走擺盪,但對於追求金馬權威性的用心仍清晰可見。
相較於去年的評審制度,一度讓名單出現矛盾的尷尬現象,今年的入圍名單則在一致性方面明顯提升:扎實的劇情成為最重要的前提,藝術成就重新受到注目,空洞浮誇的大片不受青睞,金馬獎彷彿回歸到人文掛帥的台灣新電影時期,這未嘗不是台灣電影重新在跨國趨勢中找到定位的契機。
大片風潮遇瓶頸
兩岸三地的《赤壁:決戰天下》、《白銀帝國》等華語商業大片,在今年金馬入圍名單中紛紛落馬,與其說是評審取藝術捨商業,倒不如說是大片本身的成績的確有待商榷。和往年如《投名狀》等大片在藝術與商業間取得適當的平衡相比,今年的大片在大卡司與大場面之外顯得貧乏,在以明星光芒燒完話題之後就後繼無力,這也顯示了華語的「大片」風潮,已到了一個需要重新省視調整的瓶頸。
不乏創意與體貼
雖然今年的金馬評審在部分細節中不乏體貼與創意,例如《臉》的歌舞場面竟入圍了最佳動作設計,高捷以5部影片在男配角獎項自己打自己而意外落馬,卻絕無爭議地入圍了一席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但除了這些巧妙流露的人性色彩外,金馬獎向來給獎獨立,從不管票房、口碑、話題或輿論壓力,也因此讓參賽影片獲得公平競爭基準。
今年的台片《不能沒有你》、《陽陽》正是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中才得以出頭。這是不靠保護主義也可出線的實力,也是台灣電影在《海角七號》熱潮平息回歸現實後真正守住的疆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