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家難得有機會參與南極考察,此行三人的重點擺在生物及化學採樣,未來一旦有成果,將造福全世界,可說是任重道遠。
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主任張簡國平表示,這次參與南極考察,是很好的機緣,今年四月「雪龍號」停靠高雄港,該校講座教授、前任海洋生物博物館長方力行、與現任館長王維賢,得知正修科大正進行一些與南極有關的科學微量分析;海生館也需要有一些生物、化學類的採樣數據,而台灣海洋採樣紀錄,最遠也只到過東沙,認為機不可失,連袂促成了台灣參與南極科學研究行列。
張簡國平指出,該校長期研究「多溴聯苯醚」,是透過空氣散布的世紀劇毒戴奧辛的一種,也是半導體耐燃材料的添加劑,屬於一種環境荷爾蒙,如果散布,會影響、干擾人體代謝,而過去大陸曾提供的南極動物組織之中,竟然就發現殘留有多溴聯苯醚。
由於南極無人居住,理論上不會有文明社會、工業汙染,卻有此發現,這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問題,所以此行特別要求工作人員,除採樣外務必每天拍照、錄影、記錄工作日誌,傳回台灣立即進行分析研究。
台灣赴南極的三位科學家,許廷煒是由正修科大派出;郭富雯與剛從英國學成歸國、專長冷凍胚胎的林家興兩位博士,分別代表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企畫研究組;郭富雯將全程三個月參與考察,於十月底在紐西蘭與「雪龍號」會合登船,先到中國設在南極的中山工作站;十一月底,許廷煒、林家興經智利南端、轉特殊飛機抵達南極長城工作站,再與郭會合。
這次考察屬於團隊研究的先期作業,主要工作是採樣,其中郭、許二人在長城工作站執行的「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特徵及糞土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年代變化趨勢」的研究課題,是採集南極長城站附近企鵝棲息地的新鮮糞土、藻類、地衣等樣品,及對廢棄企鵝巢穴進行挖掘,研究南極的有機物汙染狀況。
郭富雯接著與林家興合作「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研究,依原定計畫,要在南極長城、中山工作站附近海域,採集生物樣品。經由採集的生物樣品,利用DNA定序及形態特徵等方法,進行鑑別研究,以期發現具有發展潛力的海洋天然化合物,同時了解不同水域間,生物可能存在的親緣關係、不同環境間同種生物的差異。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