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代皇后婉容,可能一輩子沒想到,她生長的地方(見圖,亓樂義攝),百年之後成為一家台菜餐廳。這裡不賣高檔佳肴,完全是台灣「路邊攤」的風味,在寂靜的胡同中,來自台灣的王卬,把台灣的風味小吃,慢慢傳揚開來。

北京的台商很多,但像王卬這樣,以小本生意為業,藏於巷弄之中,賺點小錢,一派悠閒自得,並不多見。他自認不是「台商」,只能算是「外地人」,輕鬆自在,又能餬口,有何不好。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古老街道,始於元朝大都,自清初至上個世紀三○年代,巷內的十多條胡同,由滿族鑲黃旗戶逐漸發展而成,商號齊全,相當熱鬧,如今成為北京的歷史文物景區,胡同內仍住滿當地居民。

走進帽兒胡同,避開塵囂,挨家挨戶,雞犬相聞,是北京多數居民的生活寫照。附近住家都知道,胡同裡有家台灣餐廳「醉虹樓」專賣台灣小吃。

即便下午三時,回頭客仍進進出出,王卬忙著招呼,順便端出一婉滷肉飯、妻子(上海人)在廚房、八歲的兒子在一旁玩耍,客人無拘無束,完全是家庭式餐廳。王卬也沒想過,他在北京的落腳處,竟是婉容皇后的婚前故居。使用卅多坪的小廂房,年租金廿多萬元人民幣,並不便宜。

王卬說,當他第一次走進帽兒胡同,就決定長住下去,因為這裡很像他小時居住的眷村,加上周邊濃烈的文物氣氛,有一種「閒逸感」,就是他想要過的生活。

三年多前,王卬在鼓樓附近經營酒吧,客人要吃滷菜,他開始學做滷菜,摸索出心得,改做餐廳,滷菜因而成為「醉虹樓」的招牌,他自創的辣椒更為熟客所叫好。

王卬認為,他做的滷菜沒有什麼學問,都是台灣「路邊攤」的風味,不登大雅之堂,北京居民的包容性大,只要對味,就會呼朋引伴,既吃飯也交朋友,感覺非常之好。

「醉虹樓」完全不打廣告,他也從未發過傳單,「都是朋友介紹來的」,如果要說有廣告,莫過於婉容故居,除此他沒有任何行銷手法,來客多少,算多少,毋需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