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北京發生「六四事件」,當時挪威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給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如今「六四」廿周年,觀察家相信,在「中國元素」發酵之際,今年和平獎極可能落在大陸異議人士身上。雖然此舉可能引起北京不滿,但對此時獨領風騷的中國大陸,也具警示意義。

大陸建政六○周年,適逢天安門事件廿周年,因而十一之後,馬上揭曉的諾貝爾和平獎項,也讓觀察家把注意力放在海內外的中國異議人士身上。

胡佳與魏京生 觀察家眼中黑馬

雖說,每屆諾貝爾獎提名人名單,會受到五十年的保密封存,申請提名單位與評議委員也需嚴守相同的保密義務。但每年入秋之後,媒體與觀察家仍愛根據各樣主動與被動釋出的消息,預測各獎項熱門得主。

或許因大陸在去年北京奧運、今年十一慶典,展示的強大形象,與面對新疆、西藏問題,所表明的嚴峻立場過於衝突。因而,對意義非凡的諾貝爾和平獎,觀察家有更針對性的期待。

在他們眼中,最有希望得獎的,是兩位中國維權人士:胡佳與魏京生。前者活躍於大陸民權與社會活動,目前因「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在北京服刑。後者則因呼籲北京改革,被囚禁勞改十七年,才流放美國的魏京生。這樣的預測,顯然是大陸所不樂見。

近年大陸改革與開放,海內外有目共睹。然而,與西方漸漸交好的北京官方,對於天安門事件的評論尚未能泰然視之。天安門事件那年,達賴因「為西藏自由和對非暴力和平解決西藏問題作出的努力」的獲頒和平獎,之後,異議人士幾乎年年被提起。讓大陸不得不在去年獎項揭曉前,公開發表不滿的看法。

歐巴馬、科拉多瓦 是強勁對手

今年和平獎的其他被提名者,還包括推進無核武世界議程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長期與哥倫比亞左翼叛軍談判的該國參議員科拉多瓦(Piedad Cordoba)、推動回教與基督教領袖對話的約旦王子加齊(Ghazi bin Muhammad),及其他來自哥倫比亞、約旦、俄羅斯、阿富汗、與越南等等的人權倡議人士。

無論評議委員決議為何,都不會違背十九世紀末,諾貝爾先生所留遺囑,「此人應對提昇國與國間的和諧、終止或降低武力對峙、凝聚或傳播和平實踐,做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