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才過世的沙費爾(William Safire)曾形容專以評論為業的媒體同行是:「什麼專家都不是,但每件事卻都是權威」。

他也曾替尼克森的副總統安格紐寫過一篇講稿,其中有句嘲諷媒體的名言,形容媒體是「喋喋不休的否定大王」。

沙費爾這兩句話雖然都是二、三十年前講的,但至今仍然適用美國媒體。尤其是拿來形容那些自以為是「博評家」,也自以為代表民意的右派名嘴,更是傳神至極。那些名嘴不但每天喋喋不休唱衰歐巴馬,甚至連歐巴馬代表芝加哥申奧失敗,他們也會興高采烈地歡呼「歐巴馬輸了」,「世界拒絕了歐巴馬」。

美國申奧失敗時,沙費爾早已於數日前過世,如果他還活著,可以想見這位曾被封為「保守派最有影響力的博評家」,一定會痛批他的右派同志,怎麼墮落到祇有黨派而無國家意識。

真理放諸四海皆準,沙費爾筆下所形容的這兩種人,不但在美國比比皆是,在台灣也到處可見。

台灣的所謂媒體名嘴,個個都是萬事通,同樣一個人,今天可以大談舊金山和約,明天也可以特談治水防洪,而且談得儼然權威,談得臉不紅氣不喘,一點也不覺得心虛。

而且,他們那張嘴不管正反怎麼講都是對的。莫拉克災變時,他們可以把政府官員罵到臭頭,罵他們反應遲鈍,草菅人命;但雙颱可能同時侵襲台灣,政府提早全面動員,他們也可以罵政府官員反應過當,救災祇是作秀。以前他們痛批中央政府統一規定颱風停班停課標準,是以台北看台灣,罔顧地區差異;但現在卻又責怪中央授權地方自行決定停班停課,是各行其事,讓人無所適從。

媒體裡有這種假權威的否定大王,國會中也不乏這種人;有些立委甚至還是「名嘴的下游」,以名嘴所言為問政依據,變成了他們的傳聲筒。

國會設有各種專業委員會,加入某一委員會的人,按理說都應該具備某種專業的基本知識或常識,但實際的現狀卻是,財政委員會的委員對財政專業一竅不通,半點經濟學常識也沒有的人,卻敢鐵口直斷ECFA的簽定將讓台灣產業全面崩盤。

不信的話,任何人祇要打開電視,稍微花點時間去聽聽那些每天站在攝影機前面的立委,究竟在侃侃而談哪些東西,就可以知道形容國會裡多得是沙費爾筆下的那兩種人,其實並不誇張。

為什麼電視台每次都要把麥克風遞給那幾位固定的立委?答案很簡單:那些人敢罵人,講話有衝突性,有賣點。就在這種邏輯下,許多立委也像名嘴一樣,都變成了萬事通,祇要麥克風一遞到他們嘴巴前面,他們就開始滔滔不絕,管他問的是國防武器採購,還是吳敦義到災區該不該穿皮鞋。

而且,立法院裡也不乏像共和黨極右派那樣祇有黨派意識的委員。吳內閣的閣員名單公布當天,有位反對黨立委的評論竟然是:「都是一些老面孔,讓我們鬆了一口氣」,言下之意就是,這些閣員能力都很差,做不了什麼大事,所以也威脅不到反對黨;但他似乎忘了,閣員差的結果,也許得利的是反對黨,但受害的卻是國家與民眾。

沙費爾雖然一向是保守派的代言人,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右翼鷹派,但他卻支持自由派的同性戀權利與婦女墮胎權。他雖然曾痛批卡特的民主黨政府,但也曾調侃雷根應該被稱為「雷根牧師」,因為他領導的祇是一個基督教共和黨。但他現在的美國同行,卻是紅藍分明,而且盡是一些喋喋不休的假權威與否定大王,他晚年封筆前就曾對這種現象多所感慨。

台灣雖然已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但媒體與國會的問政水平卻反而每況愈下,而且藍綠壁壘益形對立,其中關鍵就是因為有太少像沙費爾那樣的人,卻有太多像沙費爾筆下的那兩種人。

如果有一天,電視台攝影棚裡的「談話頭」,不再是固定那幾個人;站在麥克風前面的立委,也不再是固定那幾個人,而能多一點像沙費爾那樣的人,台灣的政治文化水平會不會有所提升?很難斷言,但卻大有可能。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