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嘯滿一年後,全球經濟已走出谷底,大概算是學界與市場都同意的現況。但,未來到底是面對一個再衰退的「二次衰退」,還是要承受另一個新的泡沫,卻還是爭論不休。
擔心經濟進入二次衰退,主要的論點是這波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能夠快速脫離谷底,有賴各國政府的強力救市,但這些力道已逐漸式微;而金融市場的回春,更是全球央行把數兆資金強灌到市場的結果。但經濟基本面仍弱,失業率持續走高,因此,經濟可能進入二次衰退。
新泡沫的論點,主要當然是為救市釋出的資金在全球泛濫,不少國家的股市與房市都已又回升到高點,而此高點是目前企業獲利、與社會所得無法支撐的價位。如果各國央行不盡快收縮資金,待這波資金推升的資產泡沫破滅時,經濟將陷入更大危機。其實,再衰退與再泡沫可說是一體兩面,只是時間點不同。
台灣其實也面臨這種兩難。經濟基本面虛弱,出口還是兩位數的衰退,失業率在歷史高峰且可能再攀升;但,從低點算,股市已強強滾地漲了九成多,匯率快衝破三二元關卡,台北房價與地價又創天價,房價所得比高到民眾都喊「痛」。政府到底該「加把勁」撐經濟,還是逐漸「撤退」,甚至升息防泡沫?
過去幾年,兩種相反的情況都出現過。日本是政府「太早縮手」,經濟再陷衰退;美國則是政府太慢升息,製造今日的超級泡沫。未來的發展,大概只能說「事在人為」,各國政府的作為,甚至民間與企業的信心,都會影響最後結果。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