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袁隆平的雜交稻米技術之賜,70年代至今的大陸增產了6000多億公斤稻米,一舉解決中國糧產不足問題。這位「水稻雜交之父」曾說過,「我夢見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人能在稻穗下乘涼。」這個水稻夢,一做就是40多年。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6年推廣雜交水稻技術,成功的解決大陸糧荒與飢饉問題。

念大學時,袁隆平就被同學定性為「愛好自由、特長散漫」。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安江農校做教師。不過他一如既往的「自由散漫」,只對實驗田中的各種作物感興趣。

學藝精 文革獲免死牌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席捲而來,袁隆平心裡有數「躲不掉了」。在這段瘋狂黑暗的年代,文革工作組早已謀畫揪鬥袁隆平,但當工作組蒐集批鬥袁隆平的資料時,意外發現了一封大陸國家科委要支持袁隆平的研究的公函,這份函件成了袁隆平的「免死金牌」。

這封公函緣自袁隆平1966年發表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科學通報》上的一篇名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論文,這是世上首篇論述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論文,並且指明了利用這個特性及透過雜交,能大幅提高水稻的產量。

這封神秘的「北京公函」,給袁隆平撐起了一把保護傘,讓他避過了文革的疾風驟雨。

夢不息 要量產超級稻

1970年時任湖南省革委會代主任的華國鋒公開表示了對雜交水稻研究的支持,並親自鼓勵他繼續做下去。隔年,國家科委和農業部決定將雜交水稻技術,列為大陸重點科學研究的專案。袁隆平的研究升到國家層級。

幾年後水稻雜交技術漸趨成熟,從1976年後大陸當局開始大面積推廣至今,大陸官方統計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60億畝,累計增產6000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萬人,讓大陸百姓逐漸擺脫飢荒的夢靨。

剛過完79歲生日的袁隆平說,到他90歲時,超級雜交稻畝產要達到1000公斤。他的水稻夢,依然繼續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