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雜交技術讓稻米產量大增,解決了大陸人民無法溫飽的窘境。台大農藝研究所教授劉麗飛表示,水稻雜交技術近幾年進步良多,許多米質好的稻米也能大量生產。大陸不斷改良水稻栽種技術,台灣政府卻忽視稻作發展,她感到非常憂心。

對於水稻雜交技術的創始人袁隆平,劉麗飛說,發明雜交水稻技術有時代的使命感,當時大陸人口壓力大,食物少,所以先顧「量」而後追求品質;不過現在大陸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懂得要求品質;近幾年大陸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發展研究稻作技術,進步不少。

她指出,並不是所有的水稻都能適用雜交技術,這項技術有種源上的限制,品質不能保證。但現在雜交技術進步,好米質的稻米也能進行雜交,「量」跟「質」之間較能平衡。

農民偷登陸 產業萎縮

大陸東北的粳米栽種技術已大為改良,品質不輸台灣;雖然台灣有稻米進口的限制,但許多台灣農民仍偷跑到大陸發展,導致台灣農業快速萎縮。

她感慨道,台灣政府不重視稻米耕作技術,經費短缺,許多稻作專家被政府「鼓勵」轉行研究花卉,讓她很痛心。

「台灣米王」邱垂昌認同大陸追求「高產量」的想法,但他強調台灣的水稻是追求「高品質」生產,營養好、品質優良的稻米是台灣的驕傲。

邱垂昌:要讓土地休息

他指出,水稻的種植不能只要求「溫飽」,更要追求品質高、營養好的水稻。飲食不健康會讓許多人生病,增加健保的負擔。所以現代農業必須擺脫只追求「產量」的觀念。

對於兩岸水稻的發展,邱垂昌說,大陸目前水稻狀況是供需平衡,但台灣土地開發過度,部分農地已經超載,過度生產對土地的傷害很大;土地是食物之母,台灣要讓部分土地休息,不要過度耕種。

劉麗飛也指出,台灣耕種條件不是太好,許多地方耕種過頭,土地退化嚴重;許多農民花心血生產,卻得不到預期的產值,處境非常艱辛。

邱垂昌認為,現代社會要往「健康人類」的目標邁進。農民種出健康、無汙染的作物,提供優質的能量。例如栽種有機農作物,不僅讓土地免受化學物品的傷害,人民吃的也安心,維持健康的身體。這些是農民的神聖使命及公民責任,農民是非常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