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農民有個俏皮話,「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其實雜交水稻技術基本的原理與概念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所提出,但他無法突破大量生產的限制。袁隆平在這基礎上成功的在大面積耕地上應用此技術,讓大陸的水稻生產量躍進。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完成雜交水稻研究,並於1996年獲得世界糧食獎。但由於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種植。
後來日本學者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學者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另外日本學者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
袁隆平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尋找到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突破日本無法實現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1973年選育出首個在大面積上應用的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並立刻有增產效應,畝產達到623公斤,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這項研究有兩方面的突破,一是育成了適合長江流域作雙季早稻的優質、高產雙季早稻組合;二是選育了超高產亞種間苗頭組合,這些苗頭組合達到了每公頃日產量100公斤的超高產指標。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