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一日大陸國慶後,就是諾貝爾獎揭曉的時候,中國社會總會出現一種集體症狀,媒體稱之為「諾貝爾焦慮症」。人們不斷在問:什麼時候中國科學家才能得到諾貝爾獎?

隨著中國國力提升,這兩年中國人的諾貝爾焦慮感越來越強烈。因為去年中國剛剛舉辦了奧運會,今年初又成功發射首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更需要諾貝爾獎來證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核心。

自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迄今得過諾獎的華人共有九位。其餘七位是丁肇中(1976年物理獎)、李遠哲(1986年化學獎)、朱棣文(1997年物理獎)、崔琦(1998年物理獎)、高行健(2000年文學獎)、錢永健(2008年化學獎),以及剛剛宣布的2009年物理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

自1949年後 未曾教育出得獎者

他們得獎,令海內外中國人與有榮焉,但這僅限於心理上和情感上,因為他們的大學教育、研究生涯以至成名的工作機構,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外國。九位得獎者中,有的出生在中國、香港,有的出生於台灣,還有的是美國「洋生洋長」的,但無一曾在四九年後的中國受過教育。唯一的例外是高行健,他出生於江西,八○年代末前往法國,得獎時已入法國籍,但其著作在大陸不能發行,中共官方也不認可他是中國人。

去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為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錢學森的堂姪,引起大陸媒體莫大關注。有大陸記者問他:「你的成就對中國科學家有什麼意義?」錢永健回答說:「我是美國生美國長,不是中國科學家」。這番談話引起大陸網民熱烈討論,正反意見都有,足證中國社會的「諾獎渴望症」有多麼強烈。

諾貝爾獎座前 13億中國人像侏儒

中國擁有13億人口,外匯存底世界第一,既是世界工廠,也是區域強權,還能和美、蘇爭霸航天;中國有能力舉辦最盛大的奧運會,拿到最多的金牌,但在諾貝爾獎面前,中國卻像個侏儒,還不如人口只有十幾萬的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聖國已有兩位諾獎得主)。正因如此,每年到了諾貝爾獎揭曉的時候,中國社會總是瀰漫著一股焦慮;《南方都市報》社論標題:諾貝爾獎總是觸痛我們的神經!十足反映了這樣的集體焦慮感。

為了縮短與諾貝爾獎的距離,2005年起中國每年都邀請諾貝爾獎大師級人物到北京開會,希望透過他們的指導與交流,提升大陸的科研水準。中國政府也投入龐大資源到科學研究,包括楊振寧在內,不少人預測中國人將在20年內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據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透露,中國目前在「含鐵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上已經超越日本,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科研傳統與創新不足 得獎障礙

中國何時能夠出現土產的諾貝爾科學家?人才、經費、創新環境與科研傳統,是培養諾貝爾級科學家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中國的人才與經費早已不是問題,所缺的是良好的科研傳統與創新自由的環境。前耶魯大學校長施密德特(Benno C. Schmidt)最近就批評中國大學,缺乏「解放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獨立精神」的特點,教育機構把教研者當鞋匠,這些都嚴重阻礙中國的科學研究。就像楊振寧說的,科學研究和搞運動拿金牌畢竟不一樣,全面動員、由上而下並不能確保得到諾貝爾獎。

總有一天,中國本土科學家一定會拿到諾貝爾獎。但在這一天來臨之前,中國社會的「諾貝爾獎焦慮症」不會消失,諾貝爾三個字還會繼續觸痛中國人的神經。

(相關評論見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