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B2)
由於大陸經貿外交廣及全球,MTI的設置不止英語一項,許多小語種(較少人使用的語種)如日語、法語、朝鮮語等也積極培訓。
目前大陸翻譯體系的課程、教材和師資還在逐步完善中,可以說是「做中學」、「摸著石頭過河」,但是以國家力量積極擴大翻譯人力規模的魄力,仍然使得大陸翻譯學門後勢可畏。
向職訓看齊?兩派激辯
最重要的是,大陸還有一項台港翻譯體系遠遠追不上的優勢:無限寬廣的市場。不管是外商來發掘商機、本國商人海外拓展據點,或是各種大型國際政治會議,都是翻譯系所學生最佳磨練場域,未來也將成為他們的就業市場。不過,台灣是否也要向大陸看齊,大量設MTI?譯界人士有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台灣應向大陸借鏡,畢竟要翻譯所的學生在沉重課業之餘還要挪出時間讀理論、寫論文,實在非常辛苦。
輔大翻譯所所長楊承淑則不認同。她指出,MTI也許眼前可以訓練出一大堆人力應急,但五年後若這些人回到學校教書,他們只有技術,而沒有學術,「學術單位畢竟不是職業訓練班、補習班,而應該是更人文的學習過程;論文寫作可以訓練學生獨立思考,有了理論做後盾,才會更厚實、完整。」賴慈芸認為,這個看法似乎已逐漸獲得印證。
台灣優勢 無須妄自菲薄
台灣目前的政治現實仍未突破國際困境,翻譯產業市場遠不如大陸;不過賴慈芸勉勵國內譯者無須妄自菲薄:「相較於大陸的『嚴重歐化而累贅的中文』、香港的『文化根基不強中文』,台灣的中文環境是有優勢的!」知己知彼,台灣應該有「成為華文文學領導者」的自信和豪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