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翻譯系所都設在中文學院裡,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說明在英屬時代,英文才是香港的正式語文,他們和新加坡一樣認為中文是外文,需要翻譯,如在法院、警察局等地必設中文主任協助民眾翻譯事宜。

在英屬殖民的環境下,香港人的英文能力在華人圈中最好,早年來台讀書的香港僑生說起英語溜得很,但是中文就差多了,不過因為英語棒也讓他們顯得自信滿滿,但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之後,這種情形轉變了,英語環境逐漸縮小,他們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像以前那麼好,中文又不如人,開始出現了失落感。

在兩岸三地的中文環境裡,香港因其英屬的特殊歷史因素,及地小人稠的特殊地理條件,成為全球翻譯系所密度最高的地區,素質尤其較大陸先進,不過大陸因經濟發展極需翻譯人才,近年也急起直追。

香港各大學的翻譯學門,包括有香港大學於1928年於中文系首設翻譯課程,早期培養翻譯教學人才,近來在中文學院設立三年翻譯學程,也轉向實務翻譯。

香港中文大學於1972年首創翻譯系,翻譯系設有翻譯文學碩士和電腦輔助翻譯文學碩士。1999年開始發展機器翻譯研究,機助翻譯課程利用語料庫協助翻譯,提高人手翻譯效率,以及訓練學生處理資訊時代大量信息處理,並提高品質。

香港理工大學1988年設中文、翻譯及傳譯學系,1995年更名為中文及雙語學系,重視法律翻譯和商務翻譯。

另外浸會大學設傳媒翻譯,城市大學有法律翻譯和科技翻譯,公開大學則以遠距教學的翻譯課程為主,嶺南大學開設以文學文化翻譯為主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