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學門檻、修課學分、國外研習到畢業考試,台師大譯研所課程紮實,不是猛龍不過江。
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博愛樓五樓,譯研所博士班學生與李奭學老師正在上課,人人眼前堆滿書籍;「你們每次上課都討論這麼多本書嗎?」師生們理所當然地點頭。
國內翻譯教學龍頭
台師大譯研所是國內第一所國立翻譯研究所,也是翻譯教學體系龍頭。1996年成立之初,創下「500人報名搶10名額(口譯加筆譯)」盛況,現在仍訂下TOEFL或IELTS測驗高分門檻做為入學審核資格。
目前台師大譯研所只有碩博士班,沒有學士班。副教授廖柏森解釋,翻譯是高度專業,他們認為大學部學生還不具備學習條件。
入學考時就分筆譯和口譯兩組,今年台師大採取全新課程表,共同必修科目包括翻譯史、翻譯概論、初級筆譯等。筆譯組必修包括比較文體論、筆譯研究方法、進階筆譯練習等。口譯組必修包括口譯研究方法、視譯、逐步口譯、同步口譯等。全所選修包括科技、經貿、法政、文史哲等。
畢業學分多得嚇人
自二年級起,口筆譯兩組課程均分為理論及實務取向。筆譯組理論或實務取向畢業學分皆為37學分;口譯組理論取向為52學分,實務取向為69學分,課業之重,在國內各研究所很少見。
為何口譯組學分這麼重?專任助理教授賴慈芸表示,這些學分完全是訓練時數:「口譯所訓練有點像音樂系,是一對一師徒制;只要想想一位小提琴表演者要練習多久才能登場,就知道為何口譯組學分這麼重。」
筆譯組的訓練方式則是給學生實際案子,四人一組,其中三人翻譯,一人編輯,須輪流扮演。賴慈芸解釋,很多人以為翻譯就是指譯「書」,但翻譯其實範圍廣泛,包括藥品說明書、機械說明書、電腦中文介面、電玩動漫、影集等,都需要筆譯員處理。賴慈芸表示,為了與翻譯系或翻譯學程區別,「台師大譯研所老師扮演project manager(企畫經理),把接來的案子給學生做,並要求學生針對客戶需求來決定風格。」
除了入學門檻高、修課學分重,台師大譯研所畢業門檻也相當高。目前規定一年級結束時有資格考,通過才可修二年級課程。
畢業論文兩道關卡
畢業論文方面,理論取向學生須通過「口筆譯理論」與「翻譯史」筆試,並須繳交三萬字以上論文。
實務取向學生須通過口筆譯專業考,且還是要繳交論文。所長李根芳解釋,原先所方放寬論文形式,筆譯組繳交翻譯著作、口譯組參與口譯場次即可,不過礙於教育部論文格式規定,筆譯組改成「除了譯作之外,須繳交一萬字以上自我評析報告」。至於口譯組學生,由於根本沒有公司願意找學生擔任大型會議口譯,所以多半還是繳交論文。
台師大譯研所規定,學生在學期間應至國外研習三至六個月。由於台師大譯研所與多所國外大學有協定,目前每年台師大派往國外交換學生中,有一半是譯研所學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