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20屆部長級會議7日在伊斯坦堡落幕,中方代表呼籲IMF徹底改革,以補救世界金融體系的「固有缺陷」。
《路透社》報導指出,中國財政部長謝旭人在IMF與世界銀行(World Bank)半年會上強調,IMF應將目標定在「為全球經濟成長和金融穩定提供完善貨幣環境。」
IMF被批低估新興市場
中國此舉乃針對IMF未能即時預警金融海嘯,造成世界各國蒙受巨大損失,所發出的不平之鳴。此外,對於IMF等主要國際金融組織近年監督方向偏離,以及長期低估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份額,也引起多國抗議。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也在會上提出,IMF應反映各國經濟地位的變化,改革總裁遴選制度。不過,儘管各國方都贊成IMF改革,但對於實際的操作模式,仍未達成共識。
IMF總裁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表示,未來最有可能的趨勢,是世界上主要的出口國家必須肩負起全球金融平衡的責任。
身為出口大國,中國認為長期以來,IMF和世銀一直被美國和歐洲所操控,而發展中國家在組織內只有出資的義務,未能在關鍵事務上發表看法。
英國米爾德賽克斯大學經濟講師劉阿英,在接受《BBC》專訪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長,想在國際金融組織中擴大影響力是正常的,而中國的態度也反映出金磚四國其餘成員巴西、印度和俄國的想法。
巴西率先砸百億美元
就在本屆年會上,巴西代表首先挹注了IMF100億美元,成為該機構的債權人之一。依據稍早G20各國達成的協議,金磚四國將共同提供IMF8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將負擔500億美元。也因此,金磚四國將力爭IMF7%的投票權。過去,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來自已開發國家的提撥。
另外,包含中國在內的國家,也對IMF的總裁任命傳統有所不滿。
據《彭博社》報導,出席年會的官員透露,世銀與IMF的下屆總裁有可能來自美國或歐洲以外國家,果真如此,將打破世銀與IMF成軍數十年來,由歐美人士擔任總裁的慣例。
對此,英國財政大臣達林在會上表示,英國支持「強化IMF內部工作人員多樣性,其中包括高階主管的任命」。
目前IMF的總裁史特勞斯卡恩是法國籍,他於2007年12月展開IMF總裁長達5年的任期。上周史特勞斯卡恩指出,總裁繼任人遴選應兼持「公開、透明與績效導向為本的過程」,世銀美籍總裁左里克(Robert Zoellick)也透露,他的繼任人選有可能為非美籍人士。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