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這個會期的重頭戲之一乃是審議99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由於剛好又碰到內閣更動,吳敦義院長雖然將行政院前送給立法院的99年度總預算案撤回,但就現實考量,新內閣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以完全歸零的角度重新編製預算,因此,新預算案大部分的內容都只是「劉規吳隨」而已。換言之,劉內閣任內所碰到的國家財政困窘問題,必然也是吳內閣所要面對與解決的大難題。果不其然,財政部長李述德日前在跟吳揆報告過後,隨即便對外正式公布一份其原在劉內閣任內就已經規畫完成的「中長期財政健全方案」。我們對此方案一直抱持著「總比沒有好」的鼓勵與支持,但卻也深為其格局與高度不足,無法真正解決我國財政根本問題,而感到憂心。
李部長所提的財政健全方案,主要有財務、租稅與財產管理等三部分,其中的做法包括減少不經濟支出、釋賣公股、增加大面積公有土地開發,以及調高營業稅、地價稅與房屋稅稅率等。表面上看起來,這每一樣措施若全部能落實,對於國家財政的改善的確有所幫助,但是實際上做起來,每樣措施卻都有其程度不同的難處。我們好期待政府各機關能強化成本效益觀念,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減少不經濟的支出。然而,實際的經驗,我們看到的卻盡是偷工減料的道路橋樑、餵養蚊子的體育中心、乏人問津的停車場塔,以及只起不降的航空機場等,讓民眾痛心疾首的浪費情事。猶記得民進黨上次取得政權時,信誓旦旦,宣示要靠節省公帑的浪費,大幅縮小臃腫的政府規模,惟8年下來,完全事與願違。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下,政府的節流工作向來就不易成功,如今財政部更打算讓它承擔三分之一以上健全財政的責任,未免讓人擔心又是做些緣木求魚的白工。
至於公股的釋出,由於涉及民營化的政策高度,須以整體通盤的國家發展理念為依據,不宜只狹隘的將其當做解決政府財務問題的工具。更何況,因為立法院的掣肘,釋股的執行時程常難以控制,對政府財務問題的解決亦不具時效性。有關大面積國有土地的開發,固然是活化資產利用,提升財務效能的一種措施,其或可做為眼前的短期應急,但終究不是解決長期國家財政問題的根本方法。財政乃係庶政之母,國家財政不健全,短期或可以舉債方式勉強硬撐,但長期必將導致政務推展的窒礙難行,對民眾造成更大的傷害。租稅既然是政府經常而穩定的財源,故解決財政問題的根本,當是從改革與建立公平與效率的租稅制度著手。一個健全的租稅制度,不但須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資源使用效率,更能提供充裕適足的收入,若此,我們亦才有可能建立一個健全的財政。
其實,馬總統在選前即已注意到國家財政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一上任後便成立了「賦稅改革委員會」,希望對國家賦稅做一徹底的總體檢,重新建構一個完善的租稅環境。但遺憾的是,在金融海嘯來襲下,短期救急的想法取代了長期建制的理念,賦改會推出的政策不但只知講求短功近利,尤有甚者,更加深惡化了原已危殆多舛的國家財政。這個警訊,從幾位參與賦改會的財稅學者連袂退出,既已甚為明顯,馬總統沒有注意到嗎?其次,最近國內許多財經學者與民意代表,不論藍綠,紛紛舉辦各種研討會,對當前國家財政與租稅問題,表示關切與憂心。其間大家所引用的數據或有些許認知上的落差,但共同指出的財政惡化與稅制不公問題,當是一沒有爭議的結論。此外,國際各家獨立信評機構亦對我國負債過高提出警告,且一致決定調降台灣的主權評等為負向。這個警訊,在立法院審議99年度總預算案與各界對財政部所提中長期改革方案的批評中,既已甚為明顯,馬總統也沒有注意到嗎?其三,全球經濟衰退衝擊效應已逐漸緩和下來,各國政府皆已開始為債臺高築可能帶來對經濟長期發展的不利,尋找預為綢繆的財政「退場機制」。我國財政問題的肇因主要係長期結構性制度不健全所導致,浮濫偏頗的減免稅,造成稅基嚴重侵蝕,稅收大量流失,以及稅負分配過度不公等後果,把國家財政的基礎搞得脆弱不堪。這個警訊,在財政部宣示未來可能「加稅」而民間普遍回以「劫貧濟富」的反感與指責中,既已甚為明顯,馬總統又沒有注意到嗎?
國家財政的穩定健全需要長期規畫與有效執行,方得克竟其功。但每一個政黨似乎都是在野時,把它當成是攻擊執政黨施政績效無方的一項工具,等到自己取得政權後,卻重複做著以前執政黨所犯的所有錯誤。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國家財政不垮者幾希。我們期待馬總統是一個有決心與魄力的決策者,在此財政問題火燒眉睫的關鍵時刻,排除萬難,為國家財政與稅制的未來開創出一番新局。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