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給我的觀感,很像來台灣以後的國民黨,」李安說:「大家都在保留他的顏面。」李安昨天與作家龍應台同台演講「這一路走來的我──從台南的泥土談起」,吸引超過一千五百名民眾前來聆聽。李安深刻剖析自己與父親長久以來的複雜感情,訴說兩人的緊張關係,以及父親過世後身為長子的壓力。
李安談到他求學時期的兩個奇異經驗。一是在台南讀小學時,因數學考不好,跟著同學被叫到走廊罰站「打耳光」,「那時覺得是世界末日了,回到家還一直哭,不過後來就習慣了。」
爸爸也是校長 李安又敬又怕
另一個奇異的經驗則是讀台南一中時,父親就是校長,「走在校園裡都要躲開他,因為不知道該叫爸爸還是校長。」不過同學們也因此對他禮遇三分。只是父親對長子的要求,還是帶給他很大的壓力。
李安念藝專時,隨劇團全台巡迴公演,劇團來到嘉義時他就開始緊張,因為離家近了。回到家,父親在餐桌上念他「什麼鬼樣子」。李安一氣之下便轉身進房,這是他第一次對父親的反叛。
威權給你壓力 也給你安全感
李安說:「其實抗爭是一回事,因為想要自由,但父親的威權給你壓力,也給你安全感,那是我根本的立足點,我並不希望它浮動。不過這些事一直要到我拍片以後才更清楚。」
「父親給我的觀感,很像來台灣以後的國民黨,」李安說:「大家都在保留他的顏面。」
拍片面臨瓶頸 爸爸給他鼓勵
李安進一步指出,拍戲是怎麼亂怎麼拍,但生活卻要有秩序及安定感,父親等於為他帶來這一切。後來李安籌拍《斷背山》期間面臨瓶頸,回台探望父親跟他訴苦,父親第一次鼓勵他堅持下去,讓他非常感動。回美國後兩個禮拜,便傳來父親過世的消息,讓他非常遺憾。
龍應台笑李安是慢熟的男人,李安則說自己一直很壓抑,一直到四十五歲後才出現反叛期,而且是在電影中呈現。拍《胡士托風波》算是另外一種反叛,故事描述一個為了拯救父母事業的年輕人,突發奇想辦了一場三天三夜的音樂會,卻變成一場傳世的盛會。
人生沒有意義 透過拍片分享
李安說,自己探討的不全然是迷幻藥、嬉皮的精神,而是一種追求自由以及與家庭維持關係的基本價值。「年輕的時候想追求自由,但其實得到自由時,又覺得遠離父母了,很沒安全感。」
李安說:「我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但其實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我是透過拍攝一部又一部的電影,跟著觀眾尋找一個又一個沒有答案的答案,分享彼此之間的智慧。」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