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的觀點喜歡拿「全球前百大經濟體,跨國企業就佔一半以上」來警示大家,說明跨國企業與財團「財大勢大」的恐怖。流風所及,連「非常資本主義」的美國富比世雜誌,上周公布富豪排行榜時,也不忘報導「巴菲特的財富買得起北韓」的比喻。但,事實上這些全部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類比上。

幾年前,英國學者諾瑞娜.赫茲寫了一本書《沉默的接管─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台灣翻譯為《當企業購併國家》),書中說全球前百大經濟體,有五十一個是企業,通用與福特的營業額比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GDP(國內生產毛額)還大,美國的沃爾瑪百貨營業額比多數的中東歐還高。

這個數字與比喻被一再引用、深化、延伸,最後,經濟學家終於受不了,跳出來喊「什麼跟什麼比嘛!」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數字。GDP是計算該經濟體該年創造的「附加價值」,企業的營業額只是計算最後其「賣出商品的市場價值」,如要算其創造出的附加價值,還要打個大折扣。兩個數字,完全不同,說某大跨國企業年營業額四千億美元,是比台灣不到四千億美元大的「經濟體」,顯然是不成立的說法。

不過,影響所及,這種比較,也不斷出現。幾年前國共論壇舉辦,邀請不少國內企業參與,當時外界都拿參與企業的營業額加總,與台灣的GDP比較,說與會企業的營收「佔」GDP的比重達五成,言下之意,這些企業掌控台灣一半的經濟,但這也是相同的錯誤比較。否則,鴻海一家年營收二兆,不是占台灣十二兆多GDP的六分之一嗎?事實上其創造的附加價值,頂多是以千億元計吧。

日前富比世公布的富豪排行榜,以其財富與國家GDP比較,指富豪財富可買下多個國家,同樣是錯誤的比較。富豪的財富是累積多年者,國家GDP只是指「當年」產生的附加價值。真要比較,是要拿該國的「財富」來比較才稍有依據。

例如,台灣的GDP約十二兆台幣,但幾年前官方的國富調查則顯示,民間財富大概有一五○兆台幣左右,兩個數字相差十倍以上。富比世雜誌是「資本主義的堡壘」,也許不會有此「誤判」,拿富豪財富去「買」一國的GDP,大概,只是為了增加「趣味性與可讀性」吧。

跨國企業、財團、富豪等財勢日大,全球國與國之間、及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日大,企業對國家與政策影響日增,藉此更增財勢等問題,的確值得關注;但,也別忘了,國家永遠有一個企業沒有的權力─公權力與武力。

過去數十年間,也曾發生許多先進國家在開發中國家的企業,被政府「徵收」的案例。所以,企業也不是「無敵鐵金鋼」。

真正讓跨國企業與大財團能予取予求,到開發中國家掠奪者,往往是該國腐敗的政客與買辦,這才是更該關注的焦點。至於那種隨意拿兩種完全不同數據亂比一氣的「庶民經濟學」,就甭太當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