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在西藏、雲南、貴州、新疆、四川等地的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仍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而廣西瑤族則保留著「女娶男嫁」婚俗,別具一格。
雲南的瀘沽湖的走婚風俗,眾所周知。但在距雲南瀘沽湖數百公里之遙的四川鮮水河大峽谷的紮壩人(藏族的一個支系),也有走婚習俗。目前紮壩人僅剩幾千人,每個村子的人不多,年輕人必須翻山越嶺去別的村寨走婚。那裡的年輕人,有的在15歲時就開始走婚了。
這種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的過程是:只要男女兩情相悅,無須任何儀式,男子可在夜晚爬牆翻窗,進入女孩的閨房過夜。如果第一次走婚是從大門而入,便會被女方及其家人瞧不起而趕走;如果攀爬的技術不夠硬,沒能爬上房頂,也只能望牆興歎,與意中人無緣。
瀘沽湖、鮮水河:僅存走婚文化
住大峽谷62歲的卓瑪拉姆,她的4個孩子有兩個父親,其中大女兒一個父親,另外3個孩子屬於另一個父親。他們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因為他們不時會來探望自己的孩子,沒有人對此感到不適。女孩們已經習慣「不斷選擇」,她們的情人在夜晚悄悄來了,黎明時悄悄離開,如果她不再喜歡這個男孩,可以隨時更換。
滇藏沿線一些藏族村寨,多保存這樣的的婚俗——幾個兄弟娶一個女人。
「我們家是祖傳幾個兄弟娶一個女人的。」當地一個村民說。家裡的分工非常明確,弟弟負責放牧,他負責農田,妻子負責管理家務和內政。他們有兩個孩子,兄弟倆從來沒有思考過哪個孩子是誰的;離婚這件事,他們倒是從來沒有聽說過。
48歲的白瑪朗措是4個兄弟的妻子,她已是8個孩子的母親。她被問到一個讓她有點難為情的問題——4個兄弟,你最愛誰?她說:「4個兄弟我都愛,愛一個不愛另一個不可能。」那麼,兄弟4個誰最出色?她巧妙回答:「他們一個比一個出色。」
在西藏,一夫一妻制家庭占絕對多數。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特殊家庭。
一妻多夫:節約資源最好方式
西藏的一夫多妻與一妻多夫制由來已久,可以說是古代婚習俗的遺跡。西元1951年以前的西藏,有許多一妻多夫的家庭。這種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也有極少數是朋友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後來又與弟弟同居。這種家庭如同一夫多妻家庭一樣,也是被人們認同的,並不會引起非議。
據了解,在當時西藏徵收賦稅是以戶計算的,一妻多夫的家庭既可避免財產分散,又可減輕家庭的負擔,於是便形成一種觀念:幾個兄弟不分家共娶一妻,這種家庭為理想家庭;同時,一個女人能嫁給兄弟幾人,這個女人也必是賢慧的女人。
這些古老的婚俗,在外人看來,必定會認為當地人對婚姻一定很草率,其實不然,因為它排除現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質和利益。無論是走婚的鮮水河還是瀘沽湖,這些有著各種血緣關係的大家庭都很穩定,以致一些帶著「性幻想」來到瀘沽湖,試圖一嘗走婚滋味的遊客,大多不得其門而入,敗「性」而歸,因為摩梭人的走婚,拒絕外來者「分享」。
一妻多夫的形成與地理條件有關,因為實行這種婚俗的地區,到處是高山峽谷,河谷氣溫高,適合耕作,山間或山頂是草場,只能放牧,是中國最特殊的半農半牧區,若家庭裡只有一個男人,對分區進行的農、牧工作便很難兼顧,一妻多夫的家庭,正好可以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大峽谷的特殊地理造就了一妻多夫,這是「節約資源」也是創造財富的最好的方式。更關鍵的是,這一帶仍處於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明月,是處神祕祥和的地方),有強烈的女性文化傳統,在這裡,一妻多夫制並沒有隨著時間的逝去而消亡。
一夫多妻:擴張宗族勢力財產
在西藏東部的昌都地區,一些人為維護「帕措」(藏語,帕指父親一方,措指聚落)宗族制,鼓勵一夫多妻。因為「帕措」是以父系血緣為傳承而形成的宗族勢力,所以特別看重生男,這關係到「帕措」勢力的擴大。
一夫多妻的貴族家庭,透過婚姻關係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鞏固財產地位。因此妻子多來自不同的部落。也有一些平民實行一夫多妻,一般是丈夫娶妻後又與妻妹同居,形成實質上的夫妻關係,姊妹共夫,地位平等,無妻妾、貴賤之分。
無論走婚還是一妻多夫,都維繫了一個大家庭的穩定與平衡,避免建房、分地,而且有效控制人口成長。不論是一夫多妻還是一妻多夫,這一古老的婚姻形式得以流傳,主要是因為經濟的原因。
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不僅西藏的藏民族中有,西藏的其他民族中也有,比如門巴族、珞巴族;不僅拉薩及附近地區有,而且西藏各地都有,但主要是集中在喜瑪拉雅山脈周邊地區。這種流傳已久的古老群婚制並不只是遺跡,也是西藏自然地理環境和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