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婚俗傳統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大陸瑤族(土瑤)與甘肅省康縣當地住民,卻反其道而行,變成「女大當婚,男大當嫁」。
在大陸,瑤族是少數民族中的一支,共有200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多達20幾個支系,統稱為瑤族。
瑤族奉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結婚前的過程是:瑤族男女會先透過對歌、趕墟(到集市上買賣東西)等場合結識,或經人介紹交往。待互相瞭解以後,再通過「合婚」和雙方家長商議等,才能成婚。
瑤族民間有句諺語,叫做「咬手疼進心,愛情才真誠」。當情侶約會談情說愛時,最富情趣的事是男子會在女友手臂上咬一口,以表達對她的深深愛意。
咬手疼進心 愛情才真誠
但男子咬女友手臂時,得拿捏用力分寸。咬得太輕,會被認為愛得不夠深;咬得過重,又怕女友手上留下傷口,會被別人恥笑為被狗咬。因此,須慢慢使力,到女友覺得疼痛難忍時,馬上「鬆口」。經咬手定情後,便面告父母取得同意舉行婚禮。
瑤族有個從妻居的習俗。男方從妻居的婚禮,各地雖有不同,但婚禮中出現大量的歌唱、答對等,則是相同的。從妻居的時間分為三種:一、終身——男方需要改姓;二、12年——不改姓,但有權分享妻家財產;三、6年——無權分享妻家財產。
埋蛋擇婿 瑤族獨特傳統
在瑤族的部分地區,至今還沿襲著一種獨特的傳統婚俗——埋蛋擇婿。情形是:瑤族男女長到談婚論嫁的年齡時,女方父母就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將10個雞蛋煮熟後用紅筆在蛋殼上做記號。天黑後,上山找個隱蔽的地點把蛋埋起來。前來求婚的男子,誰找到的蛋最多,就可被選為女婿。
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瑤族埋蛋婚俗也有部分改變,多了一些有趣的內容。而當女方父母煮蛋做標記時,心有所屬的女子,會暗中窺視,並將幾顆有標記的蛋,偷偷塞給她的「阿娜答」。待找蛋那天,「內定」的男主角也上山裝模作樣一番,沒多久,便率先高呼找到蛋了。其他「角逐者」聽到後,便知難而退。這位「勝出」的男子,再用泥土抹一下雞蛋,裝成從泥土中挖出的樣貌後,便帶女友認岳父岳母去了。
廣西巴馬縣所略鄉一帶的瑤族婚俗, 「女娶男嫁」過程同樣有趣。當男女都長到18歲後,就開始打扮。透過訪親友、唱山歌、打陀螺、拋毽子等方式,增進彼此瞭解。每逢農忙季節和節假日,則邀男子幫忙犁地、耙田、耕種、收割、蓋房子等,以察其勤惰。
洞房花燭夜 新床讓客人
經過一段時間交往(約一到兩年),確定雙方感情深厚,女方就會偷偷買布,精心地打造布鞋送給男方,男方收到信物後,就在手鐲、頭簪、戒指、耳環或手錶等飾物中,選購一兩件送給女方,作為彼此定情之物。
以上交往,仍屬保密階段。通過考驗後,女方便請男方長輩帶幾斤酒、糖、一些菸餅等禮品來訂親,並將婚事公布於眾。此後,女方負責張羅一切婚禮用品與手續,並擇日將男方「娶」進門。
「洞房花燭夜」,本是小倆口最幸福甜蜜之夜,偏遇上掃「性」的男方親友,因為必須把洞房的新床,讓給送親的老人休息,以顯現女家的厚愛之情,新郎新娘則分別陪青年男女唱山歌,談情說愛到天明。
男子嫁到女家(即上門)後,須改用女方家的姓,並享有財產繼承權。在女方家庭中與他人一律平等,不受歧視。
終生出嫁男 得女家財產
廣西巴馬縣的瑤族男子「出嫁」,除終生待在女方家一種外,還有另一種叫做「上兩邊門」,也就是兩邊家都住,耕兩邊家田地,扶養兩邊家父母,享受兩邊家財產。第三種是「倒回門」,就是到女家住上若干年後,又攜妻帶子回老家住。
甘肅省康縣,也有「女娶男嫁」的婚俗,嫁入康縣的男子被稱為「當娃」或「包兒子」。婚禮由女方統籌,而男方則要準備好「嫁妝」。此外,嫁入女家的「新娘」也得改名換姓。
康縣的「女娶男嫁」傳統,可追溯到晚清的太平天國。據悉在太平天國潰敗,餘眾逃亡至康縣山區後,為逃避清軍的追殺,紛紛「嫁入女家」改名換姓,這樣的習俗,盛行至今。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