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揭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華裔高錕榜上有名,這讓華人再次揚眉吐氣。諾獎獲得者的教育經歷,一直是分析家關注的重點。

8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中只有一位,即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曾接受過十分短暫的兩年時間的新中國基礎教育,崔琦1939年出生於河南寶豐,1951年隻身遠赴香港,之後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學接受教育。畢業後在金文泰中學修讀一年預備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學,但是他選擇了教會的獎學金赴美留學。

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1944年隨父移居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未有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

概而言之,雖然媒體總想尋覓這些華人科學家們與中國教育和學術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在報導高錕獲獎時,說他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但華人獲獎者,與中國的教育與學術其實都沒有關係。

新中國教育發展60周年,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已達世界第一,達到2907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3.3%,但是,在傑出人才的培養上存在嚴重不足。

培養創新人才,是一個綜合體系,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社會用人制度與環境,缺一不可。基礎教育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培養,具有基礎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與學術規範訓練,可培養一個人的科研精神與正確的學術習慣;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則鼓勵每個人發揮各自所長。以現實情況而論,在中國國內求學、工作者這三者都有缺失;在大陸國內完成基礎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國求學、工作者,前兩者缺失;在國外求學,再回國工作者,社會用人制度缺失。這些因素的綜合結果是,從新中國60年教育體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目前,中國深圳地區,已啟動借鑒香港地區辦學經驗,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嘗試,但願這種嘗試能為中國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積累有益的經驗,從而為中國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帶來新的環境。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原題為:「華人諾獎獲得者的教育背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