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發展一向多變,參與「台灣如何走出統獨、民粹的死胡同?」研討會人士紛紛指出,台灣要走出統獨、民粹困境,應避免內耗、以增加內部共識與爭取兩岸對談為重,而媒體則應扮演促進兩岸理解與溝通的角色。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指出,以往兩岸是「一中各自表述」、「漢賊不兩立」。2000年政黨輪替後出現「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說法,如今,2009年正處於兩岸統合時期,在「胡六點」中以及國台辦主任王毅都認為,兩岸處於中國「框架」之下。
前立法委員林濁水將中國比喻成青少年,發展迅速卻不均衡、帶來不安又易怒。他說,面對像是不成熟青少年的中國,不能頂撞、不能附和是很重要的。他指出,內部貧窮、問題多的中國,其實正如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的著作所指,是一個《脆弱的強權》。
藍綠紅三方都有責任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宜中指出,從ECFA公投提案、炒作熱比婭來台、到圍剿陳昭榮,綠營始終未能擺脫逢中必反的慣性,而馬政府對兩岸政策的搖擺不定,讓淺藍選民以及民進黨十分焦慮。他舉例,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拿了國台辦兩千萬人民幣,這筆錢據說是為了救災。對此,馬政府並未表示強烈反對之意,形同默許。那麼以後國台辦是否可以繞過台灣政府,直接金援台灣的政治人物或團體?
陳宜中也批評北京的反獨促統方式大有問題,北京刻意製造出「分裂集團」與「反分裂集團」的對立,這種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只會使所謂的「分裂集團」更加硬化。陳宜中認為,除非民進黨以台灣人民的長期利益為重,修正其中國政策;除非馬政府能夠有效化解島內疑慮,並勇於面對兩岸關係的政治面;除非北京改變其撕裂台灣,拉一派打一派的統戰方式,否則台灣將很難走出統獨、民粹的死胡同。
理解與溝通 有助解決問題
旺報社長黃清龍指出,兩岸60年,前40年是國共熱戰、冷戰時期,當時兩岸爭的是「合法、正統性」;但老國民黨的反共教育過了頭,變成嚴重的恐共情結,這是今天兩岸關係無法正常化的深層原因之一。解除戒嚴的後20年,台灣因選舉帶來改變,政黨為了尋找定位市場切割,加上媒體過度競爭,因而擴大「統獨對立」。
黃清龍強調,化解統獨與民粹問題,媒體可以扮演重要角色。根據旺報民調,72%的民眾承認並不瞭解大陸,57%的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很重要。但是,很顯然,台灣媒體提供的兩岸資訊並不足。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