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搶搭兩岸交流列車的政治人物如過江之鯽,大陸究竟是敵是友?在國內也引發不少爭議,連本土一哥陳昭榮都受到波及,後果難料。

大陸經濟快速崛起所產生的磁吸效應,讓兩岸經貿關係的依存度持續加深,大陸已經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以及最大順差來源。現今在大陸經商的台胞人數超過百萬,投資金額更是達到上千億,他們無不熱切盼望政府能出面為他們催生兩岸投資保障,尤其最近大陸一連串的稅制改革與環保規範,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商壓力更大。

農漁食品協商很迫切

特別是經過毒奶粉事件,更讓我們體認到在無法全面阻擋大陸原物料與成品進口的情況下,要杜絕黑心產品,兩岸協商建立食品安全及時通報與管控平台的重要性。而國內農業辛苦研發的技術與品種如何在智財權的保護下,以台灣特有的地理標幟與大陸仿冒農產品做出區隔,順利打開大陸頂級消費市場,更是關係到台灣農業的未來發展與農民的生計。

此外,大陸漁工來台、大陸漁船越界非法捕魚、大陸農漁產品走私、擴大台灣農漁產品免關稅項目等等,攸關國人權益的事情,恐怕也都必需依靠雙方善意的交流建立互信基礎,進而藉由對等協商談判來為國人爭取最佳利益,這也是小國的生存策略。芬蘭的成功關鍵,就在於他們改採取「務實」的策略,在惡劣環境下定位自己、謀求發展,終於轉型成為一個科技大國。

談判要培養策略人才

前閣揆劉兆玄最近在受訪時也坦言兩岸最終還是要觸及政治議題,因此政府應該儘早培養精於談判策略的高手,而不是像過去面對美台與日台漁業談判,總是由業務主管官員及大學相關教授匆促上陣,無法爭取到最佳的權益。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是福是禍各方解讀不同。而台灣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只有以冷靜的態度,拋棄激情與不切實際的幻想,務實的透過交流來降低彼此的敵意,並尋求共榮共存的最大公約數。

若堅持以敵對態度來處理兩岸關係,或許可以得到一時情緒的宣洩,卻可能使兩岸關係倒退甚至冰封。反對黨也有必要提出新的兩岸論述,來爭取台灣人民的認同。畢竟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民主價值,有學者即指出中國未來最大衝擊將來自台灣民主的催化,台灣人民要展現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