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自由化的潮流,投資銀行的角色起了很大變化。自營交易部門把從市場和銀行雙管齊下調度的資金,以2、30倍的高財務槓桿從事投機性交易,更仗著掌握世界各據點的情報及極少數人的瞬間電腦操盤來達成暴利成果。
投資銀行也研發、仲介衍生性金融商品,就是讓分布於全美各地區的銀行設立「住宅融資公司」來經辦住宅融資業務;該公司一面融資給房貸者,一面為減輕風險,扣除手續費後,把該債權賣給同樣由銀行設立之特別目的公司(SPC),讓SPC將債權予以證券化,叫做「住宅融資擔保證券」(RMBS),更把分割為高等級的RMBS賣給海內外金融機構、對沖基金等等,擁有該商品部位者,皆經由SPC來收取本利。
SPC實際由大金融機構設立之簿外(off book balance)影子銀行,也叫做SIV(組裝後的投資用工具),本身發行資產擔保商業本票來融資短期資金,從事證券化商品交易。以上這些與金融密切相關的機構,都不受國際清算銀行(BIS)對資本適足率的規範而為所欲為。
其實,2008年9月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宣告破產帶給紐約股市的衝擊,畢竟與其透過巨額融資購進並擁有大量證券化商品有密切關係。無論公司存亡,股東會也無法干涉這些經營高層所獲取之驚人高報酬,這可以說是犧牲了普羅大眾的血汗錢所換來的。
以當今倫敦證交所為例,將買賣訂單化整為零的對沖基金就占了總成交量的一半以上,其對股市之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對沖基金更縱橫於石油、穀物、金屬等商品市場,以致於太多虛擬的假性供需,反而擾亂了實物的實際供需,進而傷害廣大小市民的生計。
對於金融風暴的反省
為了挽救金融危機及全球金融衰退的情勢,相關各國首腦正努力協商對策,耗費巨資支援金融機構或用以增強國內需求提振經濟。
美國更讓聯準會集中管理銀行、證券和保險業於一身。另一方面,著名的專家學者也透過媒體紛紛檢討、批判其過失原因,諸如歸咎風險管理失之太鬆、及金融解禁政策的錯誤,也有指出中、日及產油國之對美貿易出超,釀成美國過度消費,使經常收支赤字持續擴大,而出超資金又回流美國,加上對沖基金等套取低利日圓而投進美元資產,這些都構成龍頭美國泡沫化的元凶。
自20世紀末期以來,全球資金的氾濫現象,使得證券市場漸失去其籌募長期資金的角色分量,而期指、選擇權、指數股票型基金等也加入流通市場的陣營下,市場瀰漫著對沖基金等熱錢爭相牟取暴利的氣氛。
紐約華爾街興起利用融資去投資企業藉以掌握經營權,從而達到併購的正統目的之外的風氣,於是呈現了金融資本為主,務實的企業(產業資本)竟成被支配者的本末倒置現象;倫敦金融街的投資銀行擁有許多著名高等學府出身的幹部,其中不惜以內線交易,散佈謠言等惡劣手法操縱股價,以便謀取短線暴利。
這樣貪婪的資本主義腐敗現象,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2008年年底被揭發的那斯達克(現為NASDAQ.OMX金控)前董事長馬多夫所締造的美國金融史上最大的詐騙案了。
在亡羊補牢之際,如何將金融市場機制和取向重新納入正軌,無疑是各國政府今後的主要課題。 (本文摘錄自第9章)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