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彭三條」,央行總裁彭淮南適時出手,竟能澆熄炒匯歪風,恐怕連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都甘拜下風。但細究彭淮南動機,其實有跡可尋,第四季的出口表現的龐大壓力,如芒刺在背,彭淮南勢必得出手,等個時機罷了。
事實上,熱錢絕非第一次襲亞(或襲台),彭淮南更不是首度與熱錢開幹,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文攻、或武嚇,以最小成本換最大成果,儼然成為央行顯學。
有人說,彭淮南運氣好,每次出手總有人買帳,與其這樣說,還不如說彭淮南是個聰明人,懂得在對的時間作對的事。鏡頭拉回前天,美國將祭出緊縮政策、力圖挽救美元頹勢,亞洲如日、韓、泰等央行,也紛施鐵腕阻升,似也給了出手時機。
講更白一點,當產油國揚言放棄美元計價,美國一定會想辦法力保美元地位,相關護盤言論勢必出籠,美元已有五成漲的機會;加上亞洲央行聯手,尤其當南韓央行都勒令企業不准買美元時,意謂阻升已成各國共識,就更注定美元非升不可。
換言之,要不要發彭三條,都注定台幣只有貶值的份,就護盤成本看,等於是做無本生意,就能阻升台幣。但額外效果卻是:央行明確表達對熱錢的立場,樹立其正當性;如因彭三條致股市重挫,帳也不會算央行頭上,難道叫央行別抗熱錢?
但若要硬碰硬,行不行?以彭淮南的作風,從不打沒把握的仗,其實早就擺好陣仗,砸錢阻升不會心疼、管制作為不會手軟,就看熱錢如何離場?撤資,或是進股市,對央行都「有好無壞」。
不過,熱錢不會罷休,演完一齣好戲後,擺在眼前難題是,當台幣非升不可成定局,如何在「阻升」與「補升」中求平衡,找到最佳的升值節奏,以利於經濟發展;更長遠來看,能否讓熱錢就此安定下來,甚至轉為長期投資,挑戰恐怕更大。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