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長提名抵定,過程中較戲劇化的,是地方山頭叫陣,但馬英九總統回以類似「寧敗勿濫」的意念。不過,馬英九是喊喊話「展氣魄」,還是真想幹點什麼?
縣市長選舉後,明年底有五大直轄市大選,二○一二年一月是立委選舉,選完兩個月後選總統。面對這樣的選舉時程,民進黨的算盤是「積小勝為大勝」,縣市長先穩住濁水溪、坐望收復「民主聖地」宜蘭;接著在五大直轄市下南台灣與北台灣,然後直取總統大選。
只是,幾場戰役中,二○一二年的立委選舉其實才是關鍵戰役,因它距離總統選舉只有兩個月,依照政治邏輯與選舉經驗,此役會發生立委贏了就可拿下總統的「西瓜效應」。
對馬英九而言,二○一二的立委選舉、總統選舉才是他的一次基測、二次基測,相對之下,彼此相隔約一年、損害有較長時間控管的直轄市長與此次縣市長選舉,便是「模擬考」了。
馬英九雖是拿下史無前例七百多萬票大勝的總統,但馬執政後面臨嚴厲的經濟挑戰,加上初期的官僚優位執政退敗,馬英九已面臨民心對其改革失望的「不信任」危機。不過,目前「造反」的縣市多為「邊陲」縣市,是日後中央可藉中央補助款優勢「收復」的縣市,政治算盤撥一撥,馬英九在這次模擬考中才會傳達出「寧敗勿濫」的氣勢。
只是,近代以超越黨內派系獲得成功而聞名的日本小泉政權,靠的仍是全面的政治改革,非靠一時的選舉算計。既然已經面臨考驗,馬英九不如掌握此次模擬考的機會,偵測內外上下癥結,找出不需要倚靠地方派系的新統治方程式,才能重建人民的信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