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屋運動歷經廿年努力,房價依舊高漲,無殼蝸牛步伐仍沉重,國土規畫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資深研究員華昌宜點出問題所在:「住宅投資成了民眾理財投資工具、租賃住宅仍屬極少數、及住宅政策利息補貼不當!」

華昌宜形容萬人夜宿忠孝東路有如溫水煮青蛙,青蛙一下子都迸跳出來,只是昔日湧上街頭的無殼蝸牛,不少人承襲家產已擁有住宅,無住屋運動停滯,房價依舊居高不下,台北市目前房價與家庭所得比,甚至遠比七十八年高。

無住屋運動雖熱潮不再,轉型雙核心「崔媽媽基金會」與「都市改革組織OURs」兩個非營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協助弱勢族群解決住宅問題,推動租屋、搬家服務工作及公寓大廈公共事務;OURs則是空間規畫與都市設計的社會實踐者,提供意見讓政府深思落實住宅政策。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廿年前的無住屋運動核心是住者有其屋,十年後轉變為住者適其屋,目前轉變為多元化的住宅選擇。隨著台灣社會發展及需求,有些人需要的是完善租屋環境,崔媽媽基金會極力推動社會住宅及弱勢的保護。」

呂秉怡強調,「很多弱勢族群,有錢也租不到屋子,一位老榮民就為取得房東信賴,刻意將滿頭白髮染黑。又如受家暴婦女、或精神障礙者,都會面臨同樣困擾。」

呂秉怡認為,無住屋運無法再鼓動風潮,與社會運動的組織動員相似,第一年成功結合媒體,第二年沒了賣點,組織動員能力又不強,相對影響力就減弱!

居住是基本權益,弱勢居住不只是住宅議題,必須整合住宅及社會福利兩項專業領域。呂秉怡笑稱:「『崔媽媽』成了無住屋運動的救國團,從二○○○年起,就結合社會局推動弱勢租屋扶助方案,讓弱勢者得到更周延的照護。」

相較崔媽媽的組織與服務,都市改革組織是運動智囊,把無住屋運動轉化為公共政策論述。理事長黃瑞茂從關心歷史建築,包括光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及台北鐵道館,OURs躍進提升住宅政策層次。

黃瑞茂分析,「從現實來看,無住屋運動停滯不前,年輕人得不吃不喝工作幾十年,才買得起房子。近年標榜『小政府、大市場』新自由主義思維,政府把住宅政策推諉卸責為市場機制,不但沒有抑制炒作,反而配合標售菁華國有地、擴大釋出容積率,鼓勵房價飆漲!」

從住宅政策延伸,黃瑞茂最看不慣賤賣國土蓋豪宅,包括台銀、台糖、國有財產局的土地都不斷賤賣,經建商炒作變成暴利。他認為,城市要轉型就應有新的任務,例如社區有很好的圖書館、小公園,營造城市集體消費、都會休閒,城市就不會愈來愈擁擠。

「政府利率補貼住宅政策,每次動輒編列幾百億房貸優惠,幫建商消化餘屋,到底誰獲利呢?」黃瑞茂提出問題核心質疑,「該正視的是社會住宅,所謂『建築是火車頭工業』,是喊出來的口號,真正需要補助的是沒有任何資源的社會底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