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經濟部啟動搭橋專案以來,已經舉辦過7場次的搭橋會議,每場均有兩岸相關產業人士500人以上出席。

身兼搭橋專案執行祕書的技術處處長吳明機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參與人數比預期的還要增加一倍。」他進一步說明,搭橋專案其實也是替ECFA提前做準備,「ECFA談好後要有實際的案例,門開了總要有人進來。」

目前搭橋專案已舉辦的兩岸產業合作交流會議,包含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通訊、LED照明、資訊服務及風力發電等產業,其中大陸重要產官學研代表也都有80人以上出席;預計至今年年底,將舉辦12場交流會議。

吳明機說明,目前各界熱烈討論的簽署ECFA,「但若沒有實際的案子在談,ECFA簽了也沒有用」,因此搭橋專案就是希望先進行兩岸雙方的軟性交流,一開始除了先以產業別畫分外,未來還會有地區性的交流,像是華南及海西地區,「讓大陸看到台灣的軟實力。」

對於搭橋專案實施近一年,吳明機表示,其實過去技術處的目標是第一年搭橋、第二年交流2年、第三年洽商合作,「但這樣,要達成合作的時間也太長,希望1-2年後就有階段性成果出現。」

聯合陸企進軍東協

他並進一步表示,過去台商到大陸發展都是靠自己,但是大陸經濟開始崛起,因此政府希望化被動為主動,協助台商把「以大陸為工廠」的模式調整為「以大陸為市場」;搭橋專案就是集結各產業上下游的供應鏈,成為台灣企業與大陸市場接軌的平台。

在大陸產業界還有句順口溜:「錢變成技術很容易,技術變成錢很難」。吳明機說明,目前大陸十一五計畫也強調產業要自主創新,大陸也朝向成為產業的標準制訂者,如果台灣能在前面、也就是技術的部分就加入,未來可以順勢將產品轉為商品銷售。

吳明機指出,「大陸許多產業、許多地方也希望跟台灣舉辦搭橋會議,出席搭橋會議的大陸官員層級也相當高。」

搭橋專案進攻大陸市場外,像是大陸海西區許多企業就專攻東南亞市場,未來台灣也可以一同合作,除打入歐美品牌企業的價值鏈外,甚至有機會接觸華人還沒深入的穆斯林市場。

山寨機有海外市場

台灣那些產業在大陸具有競爭力?吳明機強調,台灣在通訊、LED、車載通訊上都有相當領先的技術與地位,像是台灣引領大陸流行的山寨機通訊晶片,未來若兩岸雙方一同合作,甚至有機會搶下海外的手機市場;至於在LED方面,儘管台灣廠商無法爭取大陸的照明標案,不過台灣的模組產品可以與大陸施工廠商結合。

車載資通訊在大陸也是一種利基型市場,吳明機表示,大陸今年全年車輛銷售就達一千萬輛,其中兩成以上是自有品牌。因此自有品牌車種為了與大廠區隔,提供導航、娛樂的車載資通訊也成為品牌車關注的重點,「大陸在資通訊這塊較弱,台灣比較強。」

不過,對外界擔憂與大陸企業進行搭橋,是否會造成台灣技術外流?吳明機認為,其實大陸在學術界和企業界間有段距離,商業化運轉的程序不快,因此動作快的台灣廠商有機會先將技術變成商業化運轉。

經濟部技術處也表示,其實搭橋專案的產業別也有經過篩選,會選擇台灣適合在大陸發展的產業,像是半導體就不列入搭橋專案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