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共黨內曾不公開地進行過一些調查,結果表明,對執政黨的滿意度和支持度均有大幅度的上升,這尤其體現在內地中下層民眾當中;與此同時,各種群體性抗爭事件也急劇上升,這又表明,在中下層民眾中,對政權的不滿大幅增加中。問題是,這兩者難道不是矛盾的嗎?它們有可能同時都是真實的嗎?如果是,又意味著什麼?

兩種矛盾的存在

對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兩者都是真實的,且並不矛盾。前者反映出,當下的社會進程中,中下層民眾有相當多人的感受到福利的改善,而後者則意味著,這一社會進程也製造了數量不菲的中下層利益被剝奪者。福利的改善首先來自於經濟增長,一方面,經濟增長帶來了居民的收入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為政府提供了稅收,使得政府可以增加和改善公共產品的供給。此外,執政者的思路轉變也起了很大作用,所謂的和諧社會建設中,各級政府相應地向部分中下層群體傾斜,如取消農業稅、推出新《勞動合同法》,推動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等政策,為這些相關群體帶來實惠,並增加對政府的支持度。

在另一端,我們可以發現龐大的利益被剝奪群體:被買斷工齡的下崗職工、徵地中獲得極低補償的農民、城市中被強制拆遷的業主、被壓制的信仰群體。從人口比例來看,利益被剝奪群體所占比例並不太高,但其絕對數量卻足夠驚人。尤為重要的是,站在所有這些利益被剝奪群體對面的,正是權力本身所主導的利益分配格局。隨著時間推移,失望和憤怒也與日俱增。

看似矛盾的雙方,卻在同一個社會進程中同時增長著,一方面,是隨處可以感覺到的親政府立場的回升;另一方面,也隨處可以感覺到抗爭的規模和力度的爆發,尤其在政府力不能及的網絡世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規模不等的群體抗爭事件報導。

主導利益的權力格局

越來越多讓人難以忍受的利益被剝奪案例披露,以及由此爆發的群體性抗爭在規模和力度上持續擴大。因此,一種整全性的政治發展模式被構造了出來,在這一模式中,以利益被剝奪群體為一方,而以主導分配格局的權力為另一方,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對立中,雙方將展開抗爭與壓制的長期爭鬥,並以此構成當代中國政治的核心矛盾。在這一圖景看來,隨著抗爭規模和力度的增長,在特定條件下,有可能對現行社會進程構成致命威脅。從道義上和感情上,很難忽略利益被剝奪群體的感受,也很難不對其所遭受的苦難動容,正因如此,以這樣的對立矛盾為樞紐,而建構出的整全性的政治圖景,很容易獲得人們的道義和情感支持,也因此,在近些年來的諸多政治表述中,常常可以看到這一圖景的各種版本,可是,這一圖景真的能成立嗎?

這一圖景並非全然虛幻。首先,雙方的矛盾確實難以調和。這是因為,所謂的利益被剝奪,其實也就意味著這些利益的被獲取,在下崗、徵地、拆遷的另一面,都可以清晰地發現以權力為後盾的利益獲取、轉移、輸送鏈條,這也就指向了一種零和博弈模式,換言之,利益雙方的對立是結構性和整體性的。因此,上述相關群體性事件也就很難獲得妥協性結果。此外,對立的矛盾也確實有可能激化,一是數量規模的持續增加,一是不同群體之間相互聯絡和配合支持的加強,一是法制進程和信息開放提供的各種保護,在在都增強被剝奪群體的力量,並支持著他們發起的群體性抗爭。

但是,同樣普遍存在對執政者的滿意和支持度上升又預示著,有更多的人持有不一樣的政治圖景。一種對當前社會進程大體接受,而尋求漸進局部改變的政治圖景。如果走出上述分析的侷限,把社會中下層之外的社會中上層一併納入,那麼,這樣非整全性的政治圖景其實擁有更大的支持。

不同社會群體的政治圖景

社會的中上層可以分作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與權力相關的利益群體──包括整個黨政權力體系、文教科衛等事業體系,公用及壟斷性企業體系等等,毫無疑問,這一群體對當下的社會進程的滿意度和支持度,要遠遠超出中下階層中的滿意群體,另一部分社會中上層與權力相對較遠──包括民營企業家、中小工商業主、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白領等等,儘管他們對當下的社會進程也有不滿,但是,對於當下來說,還是持有某種求變怕亂的矛盾心理,尋求漸進局部改變。

以利益被剝奪群體的抗爭為基礎的整全性政治圖景,在目前的條件下,並無可能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被剝奪群體的抗爭顯得相當無助。但其不斷擴大的規模和不斷提升的力度提醒人們,不要試圖無視它們的存在

當下的中國社會進程,儘管在此前一段時間內帶來了相對普遍的福利增進,但權力所主導的利益分配機制,也有著廣泛的剝奪特性,只要這一特性不被克服,剝奪壓倒福利,損失代替增進就有可能越來越普遍。儘管整全性的政治圖景尚不被人所普遍接受,但不要忘記,權力剝奪也同樣不被普遍接受,只有觸及權力剝奪特性的漸進改良,才可能真正替代整全性政治圖景,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整全性政治圖景進占核心的位置,在未來也就不是完全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