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藝術市場裡,錄像藝術的收藏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為何會如此呢?不外乎收藏家覺得為何要買一張DVD,或是Betacam擺在家裡,也擔心所謂作品可複製性的問題,導致許多收藏家仍在觀望且裹足不前的原因。
通常銷售一件錄像作品醞釀的時間,會比一般的畫作、雕塑,甚至是攝影作品久,原因存在作品媒材問題與消費心理的守舊。
傳統買家對於作品擺在天天看得到的地方,似乎是相當重要的,最起碼會覺得心安,因為天天看得到,總比夜夜鎖在電子防潮櫃裡來的划算。然而這樣的心裡層面問題,預估在法國羅浮宮典藏台灣導演蔡明亮的首部電影作品「臉」之後,電影錄像藝術市場觸發微妙的化學變化。
羅浮宮首部電影典藏計畫開始於2006年,館方人員從全世界兩百多位導演中挑選出蔡明亮拍一部電影,並且設定在作品完成後典藏入館,而且是創館以來首部電影作品的收藏。
蔡明亮以長達3年的時間,在羅浮宮內勘景及構思,最後決定由館內珍藏的22幅達文西的名畫之一「聖施洗約翰」,以及名畫背後的故事-莎樂美為主題。這是達文西生年晚期的一幅重要巨作,時空背景的轉換之下,繪畫故事演繹成為電影題材,卻也是電影藝術的新巨作。
今年法國羅浮宮館長亨利‧羅瑞特 (Henri Loyrette),睽違15年親自訪台,這對藝術界起了一大鼓舞的作用,誠如蔡明亮講的,誰說電影藝術作品進不了羅浮宮,只要是好的作品,都會有機會被世界級博物館典藏,認為羅浮宮將「臉」列為藏品,背後象徵的意義乃是電影開始轉化為藝術品。
其實電影藝術創作和繪畫一樣,只是觀念性的轉換而已,藝術家將2D平面油畫作品轉為3D的視覺影像空間呈現,這個概念猶如德國導演溫德斯(Wim Wenders)所說:「電影是繪畫的一種延伸」。【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大趨勢畫廊經理莊國琳)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