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兩岸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問題亦層出不窮。大陸以「擴大內需」興建公共工程創造就業機會,各地政府也有經理人制度為失業登記者媒合工作。台灣雖緊急祭出各種短期就業方案,但今年8月失業率卻創下史上最高6.13%,短期就業方案遭到質疑,目前欲以「愛台12建設」的政府工程,做為中長期促進就業的規畫。
2008經濟情勢受挑戰
近10年來,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國家統計局所調查的城鎮失業率顯示,大陸自2003年以來失業率呈現下降態勢,但2008年失業率上升了1個百分點,這是2003年以來的首次調查失業率上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對88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調查也發現,2008年第4季度求人倍率(職缺除以求職人數)為0.85是2002年以來最低值,官方亦擔心2009年的失業率恐破6%。
錯誤數據導致不當決策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於2008年發布的《社會藍皮書》所調查的城鎮失業率高達9.4%,超過7%的國際警戒線,學者認為應以這「調查」的數據為準,如果以官方的「登記」數據,因為,不實的數據會引導政府採取錯誤的就業政策,不利於2009年的就業形勢改善,也會衍生出嚴重的社會問題。大陸總理溫家寶也說:「社會勞動保障部該趕緊上網,說明4.6%和社科院的9.4%有什麼區別,別把問題拖成不得了的大問題」。
短期就業只是美化數據
台灣主計處統計2009年8月失業率達6.13%創史上新高,雖然勞委會從去年10月開始,為因應全球性經濟危機,端出「立即上工」、「公部門短期就業計畫」等措施,但失業率仍不斷擴大,效果有限。勞工團體認為,若包括無薪假、留職停薪等「隱藏性失業」,「廣義」的失業人數早超過85萬,遠遠超過官方統計而且短期救急的方案,以半年或一年為工作週期,時間一到,勞工只是「輪流失業」,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只不過暫時美化了失業數據,卻會在未來更險峻的經濟環境中,製造出更多不穩定就業的賤價勞工。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