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府投資「4兆」(人民幣)進行各項公共工程,期望透過擴大內需來帶動更多的地方和社會投資。除了擴大內需,各地方政府也實施多種就業方案,例如「就業紅娘」的出現,就是透過收集職缺和失業人員的消息,像紅娘一樣為雙方進行工作配對,同時,他們也對於失業的人進行職業訓練。這種幫助缺人的企業找員工,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的「專職就業項目經理人」,在大陸許多地區目前受到非常高的評價。
大陸也祭出由40所高校與所在地30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結合的大學生「準就業」方案,預計讓大學生以大學校園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進行培訓,通過國家標準讓大學生在「準就業」崗位有過渡期,然後就業或創業。
台灣政策有待整合
台灣各政府部門針對企業及勞工祭出各種促進就業及補助方案,不過多屬於短期計畫,也未起多大作用。不過,被政府視為中長期規畫的「愛台12建設」卻也遭受各方抨擊,除了建設方向不切實際、流於口號,最重要的還是台灣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政府舉債已達上限,預算難以產出。而針對大學生就業方面,教育部也推出「大專生至企業實習」方案,由政府替企業支付1年薪資每月26000元新台幣,1年後續聘但薪資轉由企業自行支付,但是,該方案被視為是青年貧窮化的開始,因為26000元的起薪扣除勞健保,新鮮人實領薪資僅22000,嚴重破壞大學畢業生薪資市場。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