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字報

雖然按毛澤東說法,大字報自古就有,但沒有他的扶持,大字報不會成為那個年代「筆桿子殺人」的最有力武器。1955年肅反、1957年反右,大字報開始泛濫,直到66年北大聶元梓等貼出題為〈宋碩、陸平、彭佩雲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的大字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毛澤東批准下播發了聶元梓大字報,《人民日報》全文刊載並配發了評論員文章。這張大字報被毛澤東譽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六○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而毛自己同年寫下的〈炮打司令部〉,則被冠以 「我的一張大字報」的副題。大字報既是揭發、批鬥、誣陷別人的暗器,也是被用來構陷罪名、以言入罪的工具,極端時期,只要被大字報提及,你基本就沒有自辯的可能,因為任何自辯都會成為你新的罪證。這種貌似發揮言論自由的、貌似底層自發的民間傳媒,實際上是扼殺言論自由乃至人的生命的鬥爭武器中精心安排的一環。

19.自殺

士以死明志,中國傳統也,沒想到在六○年代此風達致高潮。鄧拓、老舍、陳夢家、翦伯贊、傅雷……但是這些知識分子的自殺,幾乎都是被自殺,走投無路還要高呼毛主席萬歲然後一死 ── 死是免去生之辱,高呼萬歲是為了保護活下去的後人和朋友。但即使如此,他們也逃不了另一新罪名:畏罪自殺、自絕於人民、以死來對抗文化大革命。

20.知識青年

六○年代,為了緩解青年淤積於城市可能帶來的危機(因為他們的血性和可能的反叛,也因為城市不勝負荷),黨想到了讓他們去更惡劣的生存環境消耗精力。知識青年往往只有初中、高中學歷,倒是他們上山下鄉的經歷為他們帶來了更多做人和反抗的知識。他們在為農民們帶來麻煩的同時,也帶來了最低限度的一點啟蒙。而知識青年自己之間的切磋,為後來的知識、文藝爆炸式復興埋下了種子。

21.遇羅克(1942~1970)

22.張志新(1930~1975)

「她把帶血的頭顱,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茍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韓瀚的這幾句詠張志新的詩曾經流傳一時,可現在和張志新的名字一樣成了不許重提的敏感詞。張志新是文革後期質疑、反對毛澤東個人崇拜最猛烈者,因此受到的迫害最深、虐待最慘,處死她前夕竟割斷她的喉管以徹底剝奪她說話的權利,這真是說真話者下場最赤裸裸的一個隱喻!

23.梁效

24.石一歌

25.四五運動

七十年代後期,一冊《天安門詩抄》以及其中最好的一首詩「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 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流傳甚廣,因為這是人民借紀念周恩來而反抗暴政的四五運動的最佳象徵。日後這首詩還將在紀念胡耀邦、趙紫陽等時候一再被引用。四五運動是人民忍無可忍的一次爆發,也是激烈衝撞的民間思想啟蒙的第一個缺口,其時建國近三十年,人民力量第一次自發集結和抗爭,而不是被政治需要擺布。

26.傷痕文學

27.《歌德巴赫猜想》

28.西單民主牆

29.北大三角地

沒有網路的時代,民主牆這一形式就是異見者的BBS,源自大字報的形式卻完全超越了大字報的盲目,民主牆在七○年代的思想再啟蒙運動中具有極大的作用,讓人看到了思想的自由、正常撞擊所能帶來的覺醒。黨政府對民主牆先支持後禁止,在民主牆發表〈第五個現代化〉的魏京生和不少異見者因此繫獄。北大的三角地是民主牆的延續,在八○年代的學潮中起重大作用,九○年代後性質改變,今年終於被徹底鏟平。

30.北京之春

31.《今天》

《今天》雜誌的創辦與民主牆息息相關,1978年底創刊的這本重要的文學、思潮性地下刊物最早也以油印形式張貼於北京街道牆上。《今天》在一段長時間內成為國內激進思潮的文藝化形式集中地,《今天》及其創辦人北島等從此成為中國非主流文學的先鋒象徵,並因此被西方了解。

32.平反

33.清除精神污染

34.霹靂舞

35.搖滾樂

1987年霹靂舞和搖滾樂幾乎同時進入中國年輕人視野,當時被這兩種形式直接做了身體和感官啟蒙的年輕學子,今天不少成為知識界或民間知識界的激進人物,他們質疑主流思想的態度,也許就在霹靂舞和搖滾的時代埋下了種子。搖滾樂的影響更為深遠,先行者崔健被譽為另一種啟蒙者,但隨著中國搖滾的複雜化、商業化和娛樂化,批判鋒芒已經罕見了。

36.民刊

英美現代主義時期獨立出版小雜誌的中國變種,但比前者含有更多的政治意味,因此也遭遇更大的生存難度。八、九○年代是民間刊物的蓬勃期,其後隨著網上論壇的普及、正式出版物對地下文學的收編以及審查部門的大力整頓,民刊式微。

37.《讀書》

自1979年創刊,《讀書》就不是一部單純的書評雜誌。它大致經歷了注重思潮整理時期、考據時期以及1996年至2007年汪暉與黃平主編的「新左陣地」時期。讀者定位為「中級知識分子」,從它發稿關注點的改變也可以看出「中級知識分子」思考取向的轉變暗潮。

38.朦朧詩

因為惡意批評而得來的這個名稱,雖然不為當代詩歌的核心人物們承認,卻是民眾理解和接受的。朦朧詩一方面激化了人們對自由思考、自由生活的嚮往,但一方面又讓普通讀者和平庸創作者停留在朦朧美的溫柔鄉中、刻意迴避現實。

39.八六學潮

40.反資產階級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