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中韓貿易往來激增,越來越多韓國人前去中國大陸。據統計,北京奧運後,在大陸居住的韓國人數進入「百萬人時代」,明年預估至200萬人。然而,如此巨大的韓國人群體遭遇了金融危機衝擊,彷彿一夜之間,一些在大陸的韓國人聚集區幾近「空城」。
據統計,在大陸的韓國人人數超過1萬的城市有14個,其中青島10萬人、上海7萬人、天津5萬人,而在北京的韓國人最多,達到20萬。
「在華韓國人的數量呈幾何式遞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韓國人共同體。」這是韓國《文化日報》在07年所做的評價。
昔用名牌 今買路邊攤
京奧過去1年多了,如今仍留在大陸的韓國人生存狀況如何?他們是否還承受著經濟上的巨大壓力?那些到大陸淘金的企業、中小投資商近況怎樣?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五道口地區是京城最著名的韓國人聚集區之一。由於這裡是大學林立的區域,旁邊的五道口服裝市場成了學生們最愛的「尋寶」之地,在那裡隨時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韓國留學生一起逛街,甚至還有不少服裝攤位的老闆操著帶有「韓國味兒」的中文叫賣:「正宗韓國貨!」
「你看看,以前都在商場買有牌子的衣服,現在只能逛逛五道口這裡的路邊攤了。」韓國姑娘柳希尚拎著一大袋青菜和父母、弟弟正在逛街。談到自己的大陸經歷,她說,「爸爸4年前來中國工作,1年後就把我們全家接到這裡了。可惜一場金融危機讓爸爸失去了工作。」
柳希尚說,如今她爸爸仍然賦閒在家,一家4口甚至只得靠韓國親戚給他們寄錢度日,生活十分窘迫,「最可怕的是韓元貶值得太厲害了!」
金融危機後韓元急劇貶值。在北京奧運前,韓元兌人民幣為130:1,今年2月分時,韓元貶到歷史新低,230韓幣才能兌換人民幣1元;此後雖然逐漸回升,但目前仍保持在180:1左右的水準。
「韓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對我們影響太大了。」柳希尚一邊說一邊晃動著手中的塑膠袋,裡面放著一捆大白菜、兩根胡蘿蔔還有一小塊肉,這大概就是他們今天的晚餐。
生活困頓 繳不起學費
在五道口東源大廈北邊的一條小街上,有一家在周圍韓國人中小有名氣的「今時越」超市生意也大不如前。店主是位朝鮮族的老奶奶,她說物價太高、生活不好等「抱怨」成了她與韓國顧客之間常有的對話。
老奶奶說,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人在北京的消費變得謹慎許多,店鋪生意比奧運前下降至少2成。「以前一天要進200盒飯,現在只進50盒了,因為怕賣不完壞掉。」剛說完,一位韓國婦女正在結帳,她買了24塊錢人民幣的速食麵,說是這一周的午餐,然後轉身離開。
「金融危機之前在華韓國人的生活相當隨意,完全不用考慮經濟問題。而現在,我們每天在家自己做飯,很少跟朋友聚會,1個禮拜最多出去吃1次。」蔡惠恩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大三的學生,她指出金融危機後,絕大多數韓國留學生的日子都比以前難過,有些留學生甚至因為付不起學費而休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本來有500名左右的韓國學生,但僅僅上學期就有240人休學。
當然,也有一些在華工作的韓國人表示金融危機對他們影響不大。這些韓國人往往是韓國駐華企業的中高層,除了1份以韓元結算的工資外,往往還有1份以人民幣結算的補貼;雖然工資部分受匯率影響而縮水,但除了感到物價上漲之外,金融危機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
金融危機來襲,很多韓籍私營老闆不堪重負拾起行囊回國,韓企更是雪上加霜。據媒體報導,截至去年底,在大陸經營的2萬家韓企中,有相當一部分處境慘澹,丹東、天津等地的一些韓國工業園區幾乎可用「蕭條」來形容。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表示,隨著日本經濟逐漸走出低谷,中日韓引領亞洲地區經濟合作肯定是未來發展新方向。韓企到大陸發展既符合中韓兩國戰略合作關係,也具備很多優勢,其發展前景很好。
首先,大陸的勞動力水準相對韓國來說還是很低;其次,大陸東北、山東等地的朝鮮族人為韓企提供了足夠的語言人才。再者,中國政策環境也更加寬鬆,儘管外企在大陸投資仍有一些限制和困難,但中國政府在盡力扶持。
生根大陸 韓三代出現
雖然金融風暴重創了在華韓國人的經濟狀況,但許多人早已生根中國,就算生活再苦,也離不開他們熟悉的環境。在華「韓二代」、「韓三代」已經出現,他們看起來與中國的「八年級生」、「九年級生」已沒有什麼不同。
本來打算只學好漢語就回韓國工作的李奎豪,現在決定找個女朋友在中國安家。他說,「中國的發展前景很好,而且我很適應這裡的生活,中國女孩也很好,在中國生活下去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取材自《環球時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