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是大陸的國慶,「十.十」則是台灣這邊的中華民國國慶。在兩個國慶之間,不但歷史的新仇被重新挑起,台灣這邊的國族認同也跟著一陣混亂。而只要混亂,就一定有人受害,今年受害最大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陳昭榮了。
陳昭榮看了大陸「十.一」建政60年的閱兵場面,而有「中國一定強」的欣慰之感,這是任何有中華民族感情的人都必然會有的反應。相信全球華人至少80%、90%都是如此,因此陳昭榮會有「中國一定強」之感,其實是很正常的。
國民兩黨不支持陳昭榮
不過,「中國一定強」這種話,其他地區華人可以說,但在台灣卻絕對不可以說:
一、主張台獨的,從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因此講什麼「中國一定強」,不是「親中」、「媚共」,又是什麼?
二、對老國民黨的那些人,中共建政60年,其實也就是老國民黨1949年在大陸失敗逃到台灣來的日子。因此大陸「十.一」國慶,乃是老國民黨的國恥。在對岸國慶時講什麼「中國一定強」,豈不是肯定大陸而否定老國民黨嗎?
三、在過去60年,台灣的「中國論述」一直在變。兩蔣時代是「中華民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到了李登輝時代已變成「中華民國在台灣」,馬英九時代更變成了「中華民國是台灣」。就語義觀點而言,這是「中華民國的去中國化」。正因如此,「十.一」閱兵後,陸委會主委才會發表談話稱:「不接受『一國兩制』,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誤判造成過度一相情願
在這樣的脈絡下,陳昭榮說什麼「中國一定強」,連馬政府這群國民黨也不可能接受。陳昭榮認為目前兩岸關係改善,不再敵對,就可以跳躍到可以說「中國一定強」這個層次,這實在是嚴重的誤判,難怪他的話一出,就遭到圍剿,幾乎孤立無援了。
因此,陳昭榮的「中國一定強」之論,乃是一種過度的一相情願。台灣的人如果要大聲的說「中國一定強」,至少要有下面幾個前提:
第一,兩岸的休兵不僅只限於外交方面,必須升格到政治方面,要將國共內戰以來的那種對峙畫下句點。只有在國民黨及中華民國不再是近代史裡的失敗者,1949年的鉅變才不會那麼難以接受。
政治新關係增強歸屬感
第二,兩岸必須在政治上形成一種新的關係。台灣參與並分享到「中國一定強」的歸屬感。只有當兩岸出現這種共同感情,兩岸問題始可能出現真正的解決,而這種共同感情只有在兩岸更大的整合後始有可能。
而上述兩個前提,其實也正是兩岸間最大的難題。台灣的馬政府刻意要「先經濟,後政治」,這種閃避問題的方式,短期內可以讓台灣得到經濟利多,但閃避政治問題的結果可能讓台灣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特別是如果只是在A型台獨與B型台獨上做文章、玩技巧,將來只會讓問題因延宕而更加惡化。也正因此,兩岸可能已需要「政經同步」,往上述兩個前提的方向去努力。
合修現代史解宿仇心結
在政治及歷史休兵方面,兩岸已可鄭重考慮共修中國現代史,透過對民國史的合理解釋,讓過去因內戰及冷戰而極端化的解釋觀點加以緩和,國民黨也才有可能甩掉「失敗者」的包袱。
近年來,全球已有許多宿仇國家如德國與波蘭、德國與法國在合修歷史教科書,最近,日本鳩山政府的外相岡田克也主張中日韓合修歷史教科書,俾形成新的共識。他的建議已獲得南幹外交通商部長柳明桓的正面回應。鳩山本人亦可能在會晤溫家寶時提出這種建議。
合編歷史教科書,乃是讓歷史的宿仇得以緩和的重要手段。兩岸也應在這方面做出大膽的嘗試。
建立共同情感難度極高
而在共同情感的建立上,則難度就更高了。它必須在和平的原則下為兩岸未來的關係做出新的定位,蓋只有如此,兩岸始可能在利益共享、榮譽共享的前提下,心悅誠服的為「中國一定強」而歡呼。到了那時,相信台灣就會有更多的陳昭榮出現!
(作者為著名文化政治評論家)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