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讓全體國銀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金管會也決定趁機要求國銀向上提升,做到財務水準符合國際標準。這對銀行短期的獲利表現,當然有影響,但如果想待景氣好轉時,展翅高飛,可跨出台灣與國際上的銀行一較高下,這,將是必要之痛。
誠然,金管會決定拉高監理的標準,堪稱高標準要求。第一類資本的法定下限,一下子從4%倍增為8%;呆帳覆蓋率則以國銀均數為標準,並設有年底為觀察期的第一關,與大型行庫自己設算的約50-55%,甚至超出20個百分點。
加上行庫今年獲利不理想,在此情況下,要去擴大提存規模、強化財務結構,的確相當吃力。不少行庫形容,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規模愈大者,想要靠累積的獲利去大幅提升覆蓋率,以金管會的標準來看,恐怕未來2-3年的獲利,都會被吃光抹盡。只是話說回來,既然銀行界都有「今年已是谷底」的共識,就代表明年開始的金融市場,會出現許多新的機會,當機會來臨時,如果本身拿不出可以看的財務數據,煮熟的鴨子也會飛走。
尤其愈是規模龐大、國際型企業的商機,對承辦銀行的要求也愈嚴,規模要跨越一定的門檻,財務數據不佳更會被刷掉,想重演低利率競爭這一套,行不通。
主要行庫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彰銀董事長陳淮舟說,過去幾年彰銀之所以要強化風險管理,就是要爭取「景氣好轉半年後」的機會。雖然泛公股行庫,在此波調整中,得當上一段時間的苦主,但為了與國際接軌,這必要之痛與苦,該承擔還是要承擔。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