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等學說,對於孔、孟、墨子等學派思想,見證於現在的企業經營和為人處事準則,依然是受用無窮! 老祖先智慧蘊藏的豐富,即使已過了三、五千年,都還是歷久不衰,這也難怪全球近年會興起的孫子和易經熱!
中國老祖先留傳的經典,不僅有豐碩影響後代子孫深遠的人生哲理,即使是文字和語言亦都是生動深刻,只是在全球正要開始掀起學習中文的熱潮時,現在時下的年輕人反而積極營造所謂的火星語和外來語,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字應用的廣泛性反而變少了,甚至在資訊化的時代,連字都不太會寫,更不要說像過去我們的教育是要寫書法,練字也練定力,年輕人對中國文字的疏離,其實是令人憂心的。
資訊發達的世代,國際文化的交流很容易也很自然,但如果本身的根基不夠深厚,就急著用囫圇吞棗的方式,學習其它地區的文化或者自創速成的語言,往往會像土石流來襲一樣,不僅連原有的山林水土都破壞,夾雜的污泥和浮木,污染環境,到頭來即使花了龐大的經費和時間清理,也都很難回復原來的風貌。
人格的養成,教育扮演的角色極其深遠,而讓我覺得擔憂的是現在學校似乎已不太注重公民與道德倫理,學風自由的結果,讓學生沒有中心思想,不管是研究學問或行為舉止,都顯得輕慢不夠嚴謹。
時下的年輕人,省略了「謙恭有禮」的態度,連文字、語法的應用也少了,對答時,最常聽到的語言是「嗯」、「還好」,表達高興的心情,就只有「快樂」、「爽」、「夯」,沒有層次、深淺;語言結構的連接是很單一的「然後…然後」、「那…那、那」等,語言的豐富性不夠,用字的時機和用法也不對、也不雅,態度的表達讓人覺得不夠誠懇。
無可諱言的,自由化的年代,言論是自由的,年輕人的新造語隨著流行,加上媒體譁眾取寵的爭相報導,讓新造語充斥市面,雖然流行風潮一過就會遠離,但不能忽視的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粗糙流行其實也慢慢在侵蝕污染我們的文化。
我不反對每個人都有發表言論的自由,也很鼓勵年輕人有創新、有創意,然而創新要有建設性,創新是要讓生活更便利、更有美感,能打動人心,而不是輕率,不負責任。
近年來,全球興起學習漢文化的熱潮,太極拳、少林武功、孫子兵法、諸葛孔明、易經,現在連孔孟的東方哲學思想和經營管理,都引起討論,最近不少熱心人士也積極推動聯合國能用繁體字,而不要被簡體字取代,在在都說明了我們的文化有極其豐厚的寶藏,自己東方的雅文化不好好發揚光大,而輕率的受外來環境的影響,就會變成次文化,對國家教育競爭力的提升是無濟於事的。(本文作者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東元集團會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