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當前存在著雙重危機-包括經濟與金融危機,以及能源揮霍與環境被濫用的危機。2001年網路泡沫之後,各國對利率的操縱,可能鼓勵投資人的信心,使人們願意承擔過高的風險。而許多新興市場強迫國民過度儲蓄,對美國和世界提供過低的利率環境,造成市場扭曲,美國爆發貿易和財政雙赤字,至於金融市場則爆發了因為訊息不對稱,最終成為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

全球經濟不斷發展,但支撐經濟發展的生態系統並非無限大,而目前經濟發展,早已超過地球生態圈的負載能力。就原油的供給來看,剛開始探勘或挖掘時,成本一定最低,持續到某個程度之後,產量無法進一步拉高,成本卻越來越高。至於替代能源因效率低、無法完全應付能源消費,也無法取代石化能源的功能,未來,可能因此導致經濟成長減緩或衰退、潛在的食物短缺和飢饉出現,以及軍事衝突風險升高等問題,地球最終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復活節島?

我想要澄清一個觀念,就是大家都以為台灣是個寶島,作物一年可以三熟。事實上,台灣處於亞熱帶,溫度高、雨水多,所以肥料或有機物分解快,雨水又沖走這些養分,造成土地貧瘠,使土地必須仰賴大量的化學肥料,導致環境受到傷害。回頭來看,全球的糧食作物主要都生產在溫帶地區,儘管一年只有收成一次,但雪水的滋潤和土壤肥沃,成為全球糧倉。

能源價格的長期偏低,造成能源消費持續高速成長,而經濟泡沫更進一步推升此一狀況。但是,石油的生產量終究難以滿足高速成長的需求,從2004年油價開始上漲後,帶動物價拉高,各國央行調升利率,最終戳破泡沫,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

如同高希均先生倡導的觀念:「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可以白吃的午餐,一定會吃太久也吃太多,人們只有在必須付帳時,才會精打細算。以日前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來看,價格的制訂要透過定價委員會,而政府不可能會有如此多的資訊來源,於是這個委員會的資訊就要仰賴廠商所提供,結果當然造成資訊扭曲。

我的看法是,還是要回歸市場機制,台電每年要購買多少數量的再生能源,就採用標購的方式,所有的廠商都可以來爭取,一次簽訂約5-10年的合約,這時候,最有能力的競爭者就會出現,生產方式也是最具效率的,根本不應該採用現行的補貼方式。

克服經濟危機與能源環境危機的整合性方法,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捍衛市場機制,原因是市場價格常反映資源的真實成本,讓人們有誘因根據資源使用的代價來決定其消費量。二是矯正市場失靈,使外部成本內部化,讓價格反映經濟活動的全部成本;使公共資金投資於市場失靈之處,包括具備高風險的科技研究,教育和基礎研究以及大眾運輸系統。

此外,反對對任何能源、不管是傳統或再生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之補貼,應廢除「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也不投資鼓勵揮霍能源的基礎建設,如過多的高速公路和路邊停車場。總之,在政府的作為中,除企業利益外,還要確保廣大人民的權益,不僅是當下人民,還包括後代子孫的福祉。這一點,包括政府和企業都應有所體認。